(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番外 作者:艾草【完结】(52)

2019-06-13  作者|标签:艾草

但听刘备笑道:“孔明记得么?往*你与曹子建为文对论两汉开国群臣,人多以孔明之论为是。高帝开创我大汉天下,以至于妇孺皆知谋臣有张良陈平,相有萧何,将为韩信。可光武同样以布衣策马而得天下,他的谋臣良将却相形黯淡。试问后世百姓,还会有多少人知道邓禹、吴汉、马援等辈?”

诸葛亮想起了数年前与曹植的笔战,不由微微一笑。却不知刘备何以忽然提及此事。只听刘备继续说了下去:“世祖之才具谋略,不逊于他的谋臣,是以盖过了他们的光芒。而高帝x_ing疏,然知人善任,方使臣子之才得以突显。朕更似高帝,以后世人说起朕,大概也同样知道孔明是朕的萧何。士元,孝直,为朕之良平。云长,益德,子龙,亦一时之骁将俊杰。我刘备因为你们,三分天下有其一,终成帝业。”

“然以后待孔明还于旧都,一统四海,人们说起孔明,大约也似说起世祖。余下汉臣,虽皆世之俊杰,比起你来也是囊萤皓月。在孔明的光辉下,都要相形失色。后世老百姓们,只怕要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

“想到此,朕真替他们遗憾。但却又为你而高兴。孔明啊…你真真是人如其名,不枉汝父给你起的名字。朕命阿斗封你武乡侯,便是要你既不负光明之意,也不负了“武”这一字。”

光…武…

孔明…武乡侯…

不想,刘备原来是这个意思。

诸葛亮默然片刻,沉声道:“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言。”

“你…!”刘备着恼地看着他。

诸葛亮起身,整衣跪下,清晰而朗声道:“君父之命,亮不敢违。然陛下以臣比世祖,实为不当。岂不见曹cao欺君,天下土崩,人民沸扬。子丕继之以篡,至是礼崩乐坏,君臣之道,渐以凌替。纵文韬武略冠绝天下,亦不能解生民于倒悬。故臣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言。”

…孔明自来尚礼,在他称王称帝后更是如此。那一套君臣纲常有时都惹得出身行伍的刘备不耐烦。然孔明说话虽不温不火,却又句句在情在理,听似和缓,实则原则强硬无可辩驳。刘备默然良久,终叹了一口气:“丞相请起。”

诸葛亮依然朗声道:“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言!”

“天子无戏言,你要朕收回什么话!”刘备语气中已是带上一丝不悦。

诸葛亮默然。虽是长跪的姿态,却从头到脚无不充满了执拗之意。

“很好,还会跟朕拗脾气。”刘备又气又好笑。但见诸葛亮依然不起,便冷然道:“你这是要朕扶你起来么?!”

“请陛下收回方才之言!”诸葛亮又是应声道。

刘备深感无力。如果他现在有力气的话一定上前将这家伙一把掀起。然而他终是压下怒意,半晌,缓缓道:“孔明,过来,扶朕起来。”

诸葛亮依然不动。

刘备怔然片刻,叹气道:“朕想去外面走走,吹吹江风。还望丞相陪朕一起。”

诸葛亮闻此,便起身上前扶起刘备。两人出宫缓缓而行。永安宫后正是接山临水,可眺望长江峡岸,山路上枝荫茂密,蝶舞花香,暖风吹拂,只是那子规悲啼,叫得人心中凄然。君臣二人搀扶着慢慢沿山壁小道而行,良久谁也没说话。刘备似乎精神不错,走了好一段路也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意思。行到了面西的山侧,但见夕阳一轮,正挂在远山翠黛之上。江风吹拂,更令人神清气爽。

刘备终于停了下来,君臣二人静静看着落日。片刻,刘备忽道:“孔明啊…”

“是,陛下。”诸葛亮应道。

但听刘备继续说了下去,竟是开始回忆从前:

“那时,我刘备闻卧龙之名,足足跑了三趟隆中,见到的还是一条睡龙。谁知孔明出山后,与我夜夜同榻共语,综论古今,聊得开心,往往过了中夜才睡去。朕原来不喜读书,可自从得你如师如友,解说谈论,教我观其大略,我也渐渐享受起执卷漫读的乐趣。”

“那个时候,我们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现在时移物换,我们有了江山基业,却说起了世祖与高帝。”

刘备沉默了下来,不再言语,由诸葛亮扶着他,慢慢走着。直到一处转角,刘备忽然停下,指着诸葛亮身后,笑道:“丞相请看。”

诸葛亮回头,但见长江万里,山峦迭嶂,而他们脚下几里处,零星散落着百户人家。炊烟袅袅,远远近近,升腾而上。夕阳遍洒,将这一切罩上了朦胧温暖的橘红光晕。直是如诗如画。

“莫非,孔明眼中只有朕一人。竟看不见这世间美景,江山如画。”刘备笑道。

“……”诸葛亮无语地看着自家皇帝,却见刘备忽目光一凛,恳切地望着他,一字一句沉重道:“朕深知孔明之忠,天地同鉴。也知你谦顺淡泊的本x_ing。朕将你比作世祖,自然使孔明惶恐万分。”

诸葛亮鼻中一酸,哽咽道:“陛下明鉴。”

刘备望着远方万里山河,慨叹道:“然以私情而论,朕又希望看见你号令天下的样子。孔明之才华,只有更胜世祖,定将为天下带来从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诸葛亮摇头,正要说些什么,却听刘备道:“孔明噤声。你给朕听着就好。你不让朕说,朕以后就不说。但朕这只是想一想,你也不允么?”

诸葛亮怔然,当下只能默然听下去。

刘备握紧了他的手,道:“孔明与朕同生于乱世,我们都看见了千里荒芜,路有饿殍,人相食的乱世惨状。j-ian佞当朝,恶官压民。瘟疫,蝗灾,再加连年战乱,正是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此时,休说礼崩乐坏,就是人们要有一口裹腹的粮食也没有。须知得天下者,当以民为本。岂不见桓灵之举措失当,而失天下人心乎?”

“…阿斗这不成器的竖子有没有定x_ing朕清楚。不求他有朕才能之十一。不做昏君已是万幸!你以后治国治军,须顾不得他。倘有一日因他之故致使孔明之才不得施展,甚或听信小人之言,逼迫于你…那时休说天下苍生不幸,朕亦抱恨九泉!丞相不见乐毅与伍子胥即为前车之鉴! "刘备凛然望着诸葛亮:“朕不需要你来告诉朕何为君臣纲常。然若卿做乐毅,我为昭王,你又置惠王于何地?你想写一封报燕王书,逃离汉国,让阿斗留下千载臭名吗?”

“…陛下!”诸葛亮一时惶恐:“太子是臣教导长大,便无陛下之才具,也必不会如此!”

“丞相天下奇才,唯有识人之明不如朕。”刘备冷然道:“还有,知子莫如父。在这个问题上,你必须听朕的。”

“……”

“丞相,朕如今要交付予你绝对的权力。你不能只做管仲,乐毅。甚至不能只做周公!必要之时,你当做伊尹,行废立大权!如此托付,方可震慑群臣,令他们知道,就连阿斗也得依靠你,废立以下的事情,谁也别想质疑丞相之权力!”

“…陛下!”

“朕不会作昏君乱权之言,颠倒君臣纲常。朕说的话,做的事自有道理。就算你觉得这个托付之言令你难以承受,朕也必须这么说。”

“诚然,以阿斗之才,杀不了你。以孔明之能,绝不会为他所害。但朕也不希望你有一日被逼出逃到别的国家,尤其是东吴。你兄长在那里。”刘备说:“哦对了,你还有个堂弟在曹丕那儿。你也可以去魏国。但朕要你永远都是我刘家的臣子。”

“……”诸葛亮沉默片刻,缓缓道:“陛下之言,臣明白。然陛下若如此托付于臣,日后臣又手握一国大权,专制独行。一朝身故,史家将如何看待于臣?刀笔之下,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伊尹之名,永远比不上周公,是为何故?臣之名声不打紧,若是史家也因此毁谤陛下语出昏乱,颠倒伦常…”

“朕早已有言在先,不在意后人如何论断。”刘备斩钉截铁,复又笑望诸葛亮:“孔明在乎吗?”

“不。”诸葛亮笑答:“臣不在意后世如何评论此事。诸葛亮永为汉臣,不在意后人误解。”他顿了顿,又叹:“亮但恐治国治军之际出现失误,不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臣之愚钝,将有伤陛下知人之明。”

“孔明,你多虑了。”刘备温言,笑看着他:“朕的识人之明,不会有误。丞相慧极,就是总爱忧虑过度。至于孔明是做伊尹,还是周公,名声如何?朕…顾不得了。单看你怎么做了,丞相。朕固执地把你绑在刘家,也把朕身后之名也交给了你。你可要对朕负责?”

“…这个责任太过重大,”诸葛亮叹道:“陛下,此例千载未有…”

“你要跟朕说,你担当不起?”刘备嗤然:“原来朕不是慧眼识英雄。错看你了。”

“陛下…”诸葛亮笑了出来:“陛下识人之明,有过高帝。”

“好!”刘备亦笑道:“朕看你之才华德行,千载未有!丞相不证明给朕看吗?只有孔明能光照天下,震荡四海,并昭告天下万民,刘备识人之明,明并日月!”

诸葛亮尝想,为什么他的帝王从不忧臣下功高震主?若刘备哪怕对臣下有一丝怀疑,或许关羽会更加戒慎恐惧。荆州就不会丢失。他今日也不会忧惧至此,必背负天子所给予他的,天下难以承受之重!

然乐毅若如此问燕昭王,怕昭王也回答不出。

智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刘备身上,诸葛亮看到了圣人所描述的智勇之人:出于绝对坚定信念的不忧,又由光明心地产生慷慨强毅的不惧。

因而少年时的他坚信,能撑起大汉天下者,必是此人。因而如今的他知晓,若他能以一人之力承担天下,亦是因这位大汉天子给予他的信心与勇气。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2/7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