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洋之一、丰臣密令 作者:S奇亚【完结】(16)

2019-07-01  作者|标签:S奇亚

  看在对座的金枝眼里,他也心知肚儿玉的反应。金枝心中盘算着,若儿玉有天真成了他手下的羽柴秀吉(丰臣秀吉在作为织田信长家臣时,信长赐多的名字),他不就是再世的织田信长-日本战国历史威名赫赫的大英雄。只要善加利用儿玉一定可以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想到这里,金枝也不经意流露出志得意满的笑容。

  双方彼此各有盘算,四眼相对了会,金枝这才继续开口:「所以,在第一次朝鲜战役之后,秀吉便积极地展开西进中土的计划。」

  「他的谋士—黑田官兵卫告诉他,朝鲜之役未能获胜的主因,在于未能阻绝来自中土的明朝援军。如果当时日本有强大的舰队,便可以在渤海和鸭绿江上阻击、并歼灭跨海渡江而来驰援的明朝军队。没有了来自境外中国明朝的外援救兵,朝鲜便像是俎上r_ou_,盘中飧一般唾手可得。秀吉接受了官兵卫的建言,明白岛国的日本要能长久占领朝鲜,甚至入主中土,首要之务就是必须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一则、可以源源不绝把军士,补给送上隔海的朝鲜;二则、可以仿效之前s_ao扰入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上浪人(倭寇),出奇兵直接突袭登陆中土,发挥围魏救赵的功用。但这所有一切的计划要能成功,必须仰赖一支庞大的船队。而唯一的方法,就是仿效明朝的永乐皇帝,建立一支像郑和所率领的庞大舰队。」

  【注:黑田官兵卫即黑田孝高(1546年12月22日-1604年4月19日)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代武将,亦为天主教徒大名。为豊臣秀吉心腹的立场,在军略与外交工作方面都相当活跃。与竹中重治(半兵卫)是秀吉身边最重要的参谋双璧,对其取得天下的过程有重大影响,后世并称为「两兵卫」。】

  「只是……当时明朝已经实施禁海多年,早已不再建造大型战船,而相关的造船及航海技术也因为当局施行海禁锁国,而早已经失传许久。正当秀吉失望,正要打消这一念头之时,官兵卫告诉了他一个惊天的秘密……」

  金枝刻意中断了叙述,看了看儿玉的反应。一如所料,儿玉眼中的烈焰这会叫他的叙述加油添材地燃烧地更加炽热。于是,他继续开口:「官兵卫告诉秀吉,他派出去中土的间谍传回消息:据传当年郑和出航的大部分资料,其实……并未从明朝皇宫中消失。只是因为某种不可告人的原因……叫郑和的部属及后人给藏了起来……藏在一个神秘的地点。连当时的中国皇帝也不知道这件事。」

  「官兵卫……果然是号了不起的人物!」儿玉忍不住赞叹。

  「没错,他的确是号人物。本能寺之变后,得知信长死讯,官兵卫建议秀吉立即和毛利氏议和,并说服秀吉立即撤军北返讨伐叛军;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国大返还。秀吉随后击败明智光秀,并取代织田信长,成为天下共主。没有官兵卫,天下是谁的……还说不定呢?」

  【注;此中国,乃当时日本战国时代毛利氏控制的领地,本州岛高松城一带】

  听到金枝的感叹,儿玉立即接话:「在下愿做先生的官兵卫……为先生肝脑涂地誓死效力。」

  金枝闻言大乐,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脱口出:「好。好。很好。儿玉未来我的大业就有劳你了。」

  「我儿玉一定为先生您尽心尽力,开创大局。」

  过了一会,金枝情绪略微平复后,他才再度开口:「但是……秀吉所处的……安土桃山时代……距郑和去世已经超过足足一百五十多年。当时……就连真正的郑和墓x_u_e的所在……都无法确定?而且关于郑和墓x_u_e真假的传闻也不断。所以,秀吉听从官兵卫的建议,又派出大批的死士、间谍及忍者前往中土及南洋各地……找寻真正的郑和墓x_u_e和可能航海文件埋藏的神秘地点。」

  「只是终其一生,秀吉……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当然也没有机会实现他征服中土的梦想。而当年派出的大批死士,多年之后发现了可能的地点,制作了这张地图。但秀吉已死,丰臣家族先在关原之战落败,随后在二次大坂之役后,丰臣家族覆亡,天下落入了德川家康家族所主宰的江户时代。这些死士们回不了日本,只好留在中土及南洋各地生根……」

  【注:关原之战,庆长五年九月十五日(1600年10月2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或安土桃山时代发生于美浓国关原地区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为德川家康领下的东军以及石田三成等组成的西军。最终在西军将领小早川秀秋叛变的情况下,这场战争在一天内即分出了胜负,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三年后成立德川幕府。此战也被誉为「决定天下的战争」,是战国时代影响最重大的战役。】

  金枝的故事虽然震撼,但却叫儿玉一头雾水,他两眼迷蒙地望着金枝。

  「先生。请恕在下无礼。即使根据这张过时的地图,找到真正的郑和墓x_u_e,或是文件埋藏的地点。只是……已经多过了三百多年,当年的造船技术,如今早派不上用场。这对我们未来的战争又有什么帮助?」

  金枝轻咳两声,儿玉立即止住了接下去的问题,端坐在一旁静心等待。

  「儿玉……你听过德川家康大将军……“观杜鹃”的故事没有?」

  【注:传说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人共赏杜鹃鸟,鸟儿不叫。信长说:「要它叫,不叫杀了它」。秀吉说:「逗它叫。」德川家康则说:「等它叫。」显示三人完全不同的x_ing格。德川家康沉稳的个x_ing,终于开创了江户幕府盛世。】

  儿玉明白所指,略显尴尬回道:「耐心。等“杜鹃”叫。」

  「是的。耐心,儿玉!未来这场战争,最须要的就是耐心。」

  「是的。先生。」

  儿玉立马伏地向金枝鞠躬致歉。

  天皇密召

  上海 1940年

  金枝挥手表示不在意。见儿玉回正了身子坐正后,金枝这才再度开口:「这些留在中国的死士,在找寻神秘地点的同时,无意……探知另一个秘密:传说中这些神秘地点里,除了保存着当年出洋的航海数据外;可能……还另外隐藏着另一个秘密:一个关于郑和最后一次出航真正目的的机密……」

  「除了寻找中国癈帝(建文皇帝)、通商、向海外宣示中国的国威之外……还有其他军事外交贸易以外的意图?」

  儿玉有些困惑。即便他对中国历史及政治不甚了解,但也不会天真地全然相信中国官方(甚至所有官方)的说法。但他也无法想象除了上述光明正大、光面堂皇的出航原因,还有什么理由去驱使一趟组织庞大且耗费巨资的远航。

  「儿玉,你觉得郑和这次出航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金枝反问儿玉。

  「先生,很抱歉,属下才疏学浅,没法子回答这个问题!」

  儿玉回得谨慎。虽然他确实没接受着太多教育。但跟着金枝做事多年,倒也长了不少见识。为了达成这些日子金枝所交付的工作,他的确搜集了不少信息,当然也做了不少功课。只是他了解主子的个x_ing,非必要时,他不会轻意表示自己的看法。

  「没关系。你大胆猜猜。我要听听你的推测。」金枝没放弃追问。这是他给下属的考题。他希望儿玉是他未来的黑田官兵卫和羽柴秀吉。

  「是贸易。」

  儿玉吐出了他的答案。

  「儿玉。你不愧是个商人。果然是以商人的角度看问题。」

  金枝的气语中带着些许轻蔑。

  「说说你的理由吧。」

  「是的。先生。我并非全然从言商的角度来推断。郑和最后一回出航时,已经经过了三任中国皇帝。照时间推测,当年出逃的中国皇帝可能早已经死了。即便未死,明国的新政权已经稳固,不会再受到前朝臣民的困扰和质疑。所以我排出了第一个动机。其次,经过之前的六次出洋;当时的中国早已经是亚洲,甚至是世界的霸权。这事大家都明白,国威还有什么好宣扬的?不过是锦上添花!最后,当时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都是各国的抢手货。通商、贸易对中国只有好处、利益……一点坏处也没有,自是理所当然之事。」

  「好。好。儿玉你的确做了不少功课。任务交给你,是找对了人。」

  金枝忍不住赞起儿玉,儿玉又一次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谢谢先生的夸奖。我是个实务的人。凡事分析得比较直接。先生勿怪……属下的推测判断。」

  「儿玉,你的分析有理。答案很接近……」

  金枝欲言又止,故弄玄虚一番。儿玉没有追问答案,耐心地等待主子揭晓答案。他可不想象黑田官兵卫一样,太过光芒外露,后来反引起主子—丰臣秀吉的忌惮。

  「没错,郑和最后一次出洋,真正的企图和前两者无关。是为了利益……财富。但和贸易无关……而是去寻找……海外宝藏。」

  【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另一正使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据载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有27550人。】

  「我也听过这个传说。不过,只当是个唬人瞎扯的故事而已。像这种藏宝传说,无论哪个时代都多的是……」

  既然已经把秘密说开又得到了主子的认可,儿玉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儿玉,你的看法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死后,他的继任者仁宗皇帝,以国库空虚为由,下令停止郑和的出洋航海行动。但九年后(1431年),到了永乐帝的孙子。中国明朝的宣宗皇帝,突然……改变了他父亲的决定,宣布重启出航的行动。虽然,中国官方的对外说法……是要那些多年不来朝贡的藩属旧国重新来朝。但你的推论没错。按照时间推算……当年出洋的目的……即使没达成,怕是那时从中国皇城出逃的废帝(建文皇帝)也早已经死了。即便有子嗣在外,也不够成任何的威胁。有什么理由及原因使新皇帝改变心意及政策,重启出洋的任务?当然,要外邦来朝,只是个官方说法。这种光面堂皇的官方说法,东西皆然,日本和中国也没有不同,你我不是最清楚不过。」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