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_[清]曾国藩【完结】(16)

2019-03-10  作者|标签:[清]曾国藩

  不过,郭子兴性情bào躁,气量狭窄,在别人的挑唆下,也多次猜忌贬斥朱元璋。有一次甚至把他监禁起来,不准进食。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值蒸馍熟,后乘热窃其一,怀之薄rǔ旁,rǔ为之糜”。别的将领出战,总要掠获些财物向郭子兴献礼。朱元璋带兵秋毫不犯,即使缴获一些战利品,也尽数分给部下。马氏怕义父不察实情,耿耿于怀,就拿出自己平素的积蓄献给义母,求她向义父调停说情。就这样,朱元璋在这支队伍中的地位逐渐得以巩固。

  有一段时期遭大灾,军中粮缺,马氏总是不吃饱。她还亲自掌管丈夫的文札。朱元璋的军状文书,还有他随手写下的札记、备忘录,都由她整理保管得“籍簿井井”,“仓促取视,后即于本中出而进,未尝脱误”。平日随丈夫在军中,常提一些很好的建议。

  马皇后认为“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她曾多次提醒朱元璋:“用兵焉能不杀人,但不嗜杀人,则杀亦罕也。”战争紧张时,马夫人“亲率妾媵完缉衣鞋,助给将士,夜分不寐”。

  朱元璋做皇帝后,经常回忆起早年艰难岁月的经历,把马皇后“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史家称明代“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这和马皇后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诸将击败残元势力,俘献宋元以来的传国玉玺,举朝庆贺。马皇后却说:“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元璋会心地说:“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耳。”马后拜谢道:“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

  针对朱元璋经常法外用刑,随意治罪,马皇后提出:“法屡更必弊,法弊则jian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一次朱元璋发脾气责备宫女,皇后也假意发怒,命令把宫女jiāo付有关机构论罪,并解释:“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中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马皇后一共生了5个儿子,她对孩子管教很严。一次王子的教师李希颜因小孩顽皮不听话,用笔管戳伤了他的额角。小王子哭着到父亲处告状,朱元璋大怒,正要发作,马皇后急忙从旁劝解:“几有使制锦而恶其翦者,夫曲谨,妇寺之爱也,而以责师傅可乎?”朱元璋觉得有理,便没有惩办教师,反而提升他做左chūn坊右赞善。马皇后最小的儿子朱棣,放dàng不羁,长大后封到开封做周王。马皇后派江贵妃随往,临行“赐以己所御纰衣一,杖一,曰:‘王有过,则披衣杖之,即违,驰以闻。’”朱棣听了这话,就职后果然不敢胡作非为。

  马皇后对朱元璋在生活上十分体贴关心,直到做了皇后,还亲自操劳主管丈夫的膳食。她虽贵为“国母”,却依然保持过去那种俭朴生活。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死,终年51岁。病重时,她自知难好,怕连累医生,不肯服药。临终嘱咐朱元璋:“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朱元璋非常敬重信赖马皇后,对她提出的建议常能认真听取接纳。他曾赞扬马皇后的见解是至理名言,嘱咐女史官记下,让子孙世代遵守。马皇后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见识和杰出的才能,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悉心补救朱元璋在政事上的弊病和过失,顺应历史发展cháo流发挥重要作用,作出有益的贡献。

  朱元璋始终对马皇后充满深情,念念不忘。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与马皇后合葬在南京孝陵。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严 —— 不严之流弊不可胜言(1)

  ◆原文

  治家贵严,严父常多教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故易曰“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治家以严为贵,严父对子女的教育就多,不严的话子女就会一天比一天骄佚懒惰,其流弊数不胜数。所以易说:“威如吉”。想要既严又威,一定要以庄敬为根本,不苟言笑,所以说“威如之吉”,这是反身而诚的意思。

  ※详解

  “治家贵严”,这是曾国藩的切身体会和一生奉行的准则,这从他一生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中可以明显反映出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家贵严早已成了一条不容怀疑的准则。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名,往往得益于严格而健康的家教。

  孟子名珂,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宣传“仁者无敌”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

  少年时期的孟子贪玩不好学习,他经常跑到一个离家不远的墓地玩耍,学着挖坑埋死人,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对此,孟母心里非常焦急,苦苦思索如何为孟子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免得他四处乱跑。想来想去,她决定把家搬到街市附近去住。但是没想到,繁华的街市和来往这里的商人,也很分散孟子的注意力。出于好奇,孟子甚至常跟随商人学着在街上叫卖,把读书学习的事完全抛在脑后。

  不久,孟母得知了这种情况,并从中得到启发:原来小孩子都有一个特性,接近什么就学什么。她觉得此地也不是教育儿子的好环境,于是又产生了第二次搬家的想法。过了一段时间,孟母把家迁到了一所学堂旁边。此后孟子果然体会出母亲二次搬家的良苦用心,开始进学堂用心读书。

  孟母不仅懂得客观环境对培养学习兴趣和钻研jīng神的重要,也懂得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努力和反复教育才能造就刻苦好学、坚持不懈的jīng神。因此,孟母除了注意选择良好的客观环境,进行必要的督促外,还注意启发孟子主观上的自觉性,使他明白要努力学习的道理。

  孟子上了学堂,虽然比从前用功,但仍然经常贪玩好耍,并不十分努力专心对待学业,孟母仍很担忧。一天,孟母正在堂前织布,又见孟子早早就从学堂跑回家,就马上放下手中的活,问孟子是何原因。孟子是因不愿读书,背着老师逃学的,但看见母亲严肃的样子,就撒谎说:“我是和平时一样放学回来的呀!”孟母听了很痛心。她沉思片刻,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纱线统统剪断,而且不再说什么,只坐在一边流泪。孟子见状,心里非常紧张、害怕,小心地走上前,问母亲是什么原因使她这样难过。这时,孟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你好好读书,增长知识,使你成才,像你现在这样经常中途废学,不求上进,这不就等于用剪刀剪断纱线,使我织不成布一样吗?”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感动得痛哭流涕,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2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