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03)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那么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为诸葛亮接过来的是这么一个摊子,是这样一个分着层次的、由三股势力组成的这么一个政权,这样一个政权是有着内部矛盾的和内部危机,有着隐忧的。那么要把这三部分人团结起来,诸葛亮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依法治蜀。什么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论亲疏远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荆州集团的、是东州集团的、是益州集团的,在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大家都按规矩办,我们一碗水端平,这样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时诸葛亮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思想和举措。

  为了真正地实现依法治蜀,真正做到执法公平、赏罚严明,诸葛亮也废黜了一些属于自己这边的人,甚至还杀了自己最喜欢的人,比方说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其实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死,马谡到底该不该杀?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呢?请看下集——痛失臂膀。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疑云重重的历史。马谡是马良之弟,是蜀国有名的人才,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但最终却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马谡该不该杀?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他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痛失臂膀。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参军马谡,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事后诸葛亮上表刘禅,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并且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当中却折she出众多复杂的问题。马谡该不该杀?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仅仅是因为他丢失了街亭吗?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jīng彩品三国之“痛失臂膀”。

  易中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事,观众朋友是相当地熟悉。相当地熟悉为什么还要讲?因为这里面的问题是相当地多。

  首先第一条,马谡是不是被诸葛亮杀了,就弄不清楚。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马谡竟然是下落不明。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三国志》当中,马谡是没有传的,那么马谡的结局只能到别人的传里面去看。《诸葛亮传》的说法是:“戮谡已谢众。”也就是说马谡被诸葛亮杀了。这个事有个旁证,在王平传,《王平传》说:“丞相亮既诛马谡”,也说马谡被诸葛亮杀了。《马良传》的说法是:“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就马谡被诸葛亮关进了监狱,病死在监狱里面;诸葛亮得到消息以后,哭了。第三种说法见于向朗传,《向朗传》的原文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按照这个说法马谡是跑了。也就是说关于马谡的结局有三种说法:被诸葛亮杀了,病死在狱中,跑了。三种说法都见于《三国志》,也就是说同一个人陈寿,同一本书《三国志》,三种说法。历史的真相真是很难弄得明白。

  所以我一再qiáng调,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历史形象,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不过这三种说法我觉得也还可以调和统一起来,估计是怎么回事呢?是马谡丢了街亭以后,心里一慌,就跑了。这个向朗呢,知情不举,没有举报。但是后来马谡,或者是被捉拿归案,或者投案自首,这个没有依据,反正又被诸葛亮抓起来,关进了大狱里面,而且下达了死刑命令。没有执行,死在狱中了。有这个可能。因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说法,还是可以成立。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我们就会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呢:第一,马谡该不该杀?第二,诸葛亮想不想杀?第三,诸葛亮为什么要杀?第四,诸葛亮杀马谡为什么要流泪?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马谡该不该杀?我的看法是,可杀可不杀。

  为什么可杀呢?他毕竟丢了街亭,丢了街亭就导致了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半途而废。而这次北伐战争本来是有可能要成功一把的,因为当时诸葛亮出兵的时候,曹魏方面没有准备。根据裴注的记载,当时曹魏只知道蜀中有一个刘备,那是很厉害的,不知道还有谁也会打仗。所以毫无准备,等到诸葛亮一出兵,朝野震惊,而且三郡皆反,有三个郡都反了曹魏,而投降了诸葛亮。那么这个时候,利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向前进军,有可能是取得一些胜利的成果。而马谡坏了事,这是他该杀的一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胜败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胜之本,如果说一个将军打了败仗就要杀他,那这个就没有法做了,这个事情。你打一次败仗杀一个,再打一次败仗再杀一个,再打一次败仗再杀一个,你有多少将军杀?所以晋代的历史学家习凿齿就说,诸葛亮不能够战胜曹魏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呢?杀了人才嘛。你蜀国人才本来就少,本来就不如曹魏,你还要杀,你这不是叫做亲者痛、仇者快吗?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两军jiāo战,一方杀自己的大将,对方就高兴了。而且处分失败的将军有各种办法,比方说降级啊,重罚呀,多少军棍啊,罚其军前戴罪立功啊,都是办法嘛,为什么要杀呢?所以是可杀可不杀。

  * 马谡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半途而废,同时蜀汉方面也失去了一员大将。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对于蜀汉绝对是一个重大损失。而根据史学家的分析,胜败乃兵家常事,处置马谡可以采取其他各种方法,不一定非要选择杀头的办法。但是诸葛亮却断然处斩了马谡,这是为什么?诸葛亮到底想不想杀马谡?

  我的结论是,不想杀。有证据吗?有,流泪就是证据。如果说诸葛亮觉得这个人就是该杀的,非杀不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一声令下,推出辕门斩首。但是他流泪,说明他不想杀。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想杀呢?三个原因。

  第一,马谡是亲信。马谡是什么人呢?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马良很早就追随了刘备,而且和诸葛亮的私jiāo非常之好,是称兄道弟的。后来马良在战争中阵亡了,那么这个弟弟呢,就算烈属,诸葛亮对马良这个弟弟马谡也非常之好。马谡在监狱里面曾经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马谡,就像看待自己的亲儿子;我马谡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亲。有人说这个比方不恰当,为什么呢?因为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是叫诸葛亮哥的,怎么成了爸了呢?这个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就是如父的长兄,这是有感情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3/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