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10)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第二个原因,小国更要图qiáng。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是最弱小的,一个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qiáng,你不能坐在家里等着人家来打你。所以《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有争论,我们顶多说“疑似”。《后出师表》里面诸葛亮,这个“诸葛亮”要打引号,诸葛亮怎么说呢?“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去攻打曹魏,也是要亡的,大汉王朝也是要亡的;与其坐在这儿等死,我不如去拼它一下。如果说这个话因为《后出师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认定是诸葛亮的意思的话,那么《华阳国志》的八个字,我觉得是可以采信的,就是“以弱为qiáng,犹可自保”。而且王夫之,王夫之大家知道是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在他的《读通鉴论》里面就gān脆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锁定为四个字,就是“以攻为守”。而且这个以攻为守包括两个内容,用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巩固以存”和“待时以进”。就是说,以攻为守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面,万一在进攻的过程中有个机会呢。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为了抓住机遇,必须使蜀汉政权时刻保持战争状态。这是第二点,小国更要图qiáng。

  第三个原因,理想必须坚持。我一再说过,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只要有一丁点儿机会,都会抓住这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共同特点。问题是,诸葛亮的理想没变,而形势变了。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设计将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这样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是刘备集团能够跨有荆、益,就是荆州和益州都在手上;然后两路出兵,一路从荆州出发,一路从益州出发;而且还要有个时机,就是天下有变。这是很科学的,一个很科学的规划。现在这个形势没有了:首先曹魏非速亡之国,没有“天下有变”这个条件,另外荆州丢了。所以理想没变形势变了,形势变了策略要变。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必须继续高举“汉贼不两立”的旗帜,坚持这个政治立场,坚持北伐,坚持讨贼;但是另一方面在具体行动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做到万无一失。

  你要知道诸葛亮统帅的十万大军是蜀国的命脉所在,是蜀国的命根子啊,我不能孤注一掷把这十万大军就投入战场上,赌它一把,豪赌一把。这种豪赌是土匪gān的事情,孔明先生不会gān,所以诸葛亮是不能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这个风险太大了。对此,王夫之也有一个结论,王夫之说:“公盖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与魏延辈语也。”就是诸葛亮在做北伐的决策的时候,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有很多难言之隐,这样一些复杂的情况、这样一种复杂的形势是不可以和魏延这些人说清楚的,我不能公开告诉魏延。说不清,魏延也听不懂。何况这个时候诸葛亮也需要有魏延这样的坚定的抗曹分子,因为我现在高举的是汉贼不两立、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这样的旗帜,我也有人打先锋啊,有这么个愣头青天天说要灭曹魏不是很好嘛,我gān吗跟他说穿啊。

  * 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政治账是把蜀国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直对他的政治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惟一的猛降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在临死之前没有把北伐的接力棒jiāo给魏延呢?

  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什么要跟杨仪他们说,这个魏延恐怕是不会听命令的,他要是不听命令你们走你们的,别管他,为什么?现在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就因为魏延是个坚定不移的抗曹分子,不但不是反贼,而且是坚决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了解魏延这个人,这个人自命不凡,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老觉得不得志,仗没打过瘾,但是诸葛亮威望太高,他没办法;现在诸葛亮去世了,什么杨仪啊,什么姜维啊,什么费祎啊,这些人你还镇得住魏延?魏延听你的?他才不会听呢,只好让他去,没有办法,留不住,挡不住嘛。所以诸葛亮的遗命说得很清楚,“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你们走你们的,不管他;没有说,魏延如果不听命令,你就杀了他。因为诸葛亮心里很清楚,魏延绝不是反贼,只是没办法而已。因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把蜀汉政权保卫起来,只有保住了蜀汉,将来的什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你如果连蜀汉都保不住了你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为了顾全大局,这个时候也只好说随魏延去吧。我认为,这就是诸葛亮一片良苦用心,他临终时候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

  但是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蜀汉还是亡了。而且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国是最早灭亡的。那么蜀汉为什么又会最早灭亡呢?请看下集——无力回天。

  第四十二集 无力回天

  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内依法治蜀,做事公平,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在他死后二十九年,一位有职无权的大臣谯周,竟然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蜀国给说降了。那么诸葛亮创下蜀国大业,为什么经不住谯周的三言两语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无力回天。

  公元263年,在曹魏军出兵两个月之后,原本经营不错的蜀汉政权被刘禅拱手送给了魏国,成为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这让许多历史学家感到困惑。刘禅君臣的不战而降,是蜀汉史上最后一个不解之谜。回溯蜀汉政权危机存亡之秋,大敌当前,没有人能够提出退敌良策,朝臣们是投降声一片。然而蜀汉一把手刘禅第一个反应是不想投降的,想逃到南方去避避风头。就在刘禅犹犹豫豫的过程中,有职无权的光禄大夫谯周在朝廷上侃侃而谈,竟然把刘禅说得心服口服,最后不战而降了。

  那么谯周为什么要极力主张投降曹魏呢?谯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刘禅又为什么要听他的呢?在蜀汉迅速灭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层政治背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jīng彩品三国之“无力回天”。

  易中天:

  事实上,曹魏政权一直是把灭孙吴放在第一位的,后来才调整政策来先灭蜀汉。而且,从出兵到蜀汉灭亡,一共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迅速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解释,一般是四个原因:刘禅昏庸,huáng皓弄权,陈祗乱政,谯周误国。刘禅就是后主了,不说他了,大家都知道;huáng皓是他身边的一个宦官;陈祗是让huáng皓得逞的一个人。那么这些事情今天没有时间讲,请大家去看我的《品三国》(下部书),我今天就讲第四个原因:谯周误国。

  我们先把事情的情况jiāo待一下。当时,司马昭命邓艾和钟会各率一支军队南下灭蜀。八月份从洛阳出发,十月份邓艾的军队就已经打到了成都的跟前,打到哪儿呢?打到现在四川的广汉,是到成都门口了。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混乱。因为此前,刘禅身边的宦官坏了事。一年前,姜维就已经发现曹魏有灭蜀汉的可能,姜维是给刘禅上了疏的,希望刘禅命令张翼和廖化赶紧在路上设防。这封信送来以后落到huáng皓手上,huáng皓是个信鬼神的,huáng皓就去问巫婆,也可能是巫公啊,反正是问这些巫师,说你看这个事情可能不可能哪?这个巫师或者巫公或者巫婆说,哎呀,不可能,不会打来的。huáng皓就跟刘禅说不会打来的,这个事我们就扣下吧,就扣下了。但是没想到人家真打过来了,而且呼两个月就过来了,一片恐慌,老百姓都跑到山里面去了,躲起来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0/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