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21)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我们知道孙权接班以后,是以师傅之礼来对待张昭的。也就是把张昭当老师的。既当叔也当老师。张昭呢,也当仁不让。你既然把我当老师,我就要有个老师的样子,我就管你。孙权呢?其实是一个很英武的人,他喜欢打猎。经常是亲自骑着一匹马,就出去打猎。she老虎。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发生老虎的前爪抓住了孙权的马鞍,很危险。这个时候张昭就去挡横。张昭说一个做君王的驾驭的应该是英雄,而不是骏马。对付的应该是敌人,而不是野shòu。这不是一个仁君该做的事情。孙权说,不好意思嘛。年轻嘛,不懂事嘛。我下回不了,好吧。孙权是不骑马打老虎了,改坐车。孙权发明了一个车子。she虎车。自己坐在车子里面,拿箭还是she。就这样还是有老虎或者别的猛shòu扑到车子上来。孙权亲自去杀这些猛shòu。很高兴,很开心。张昭一看,怎么又去。这老头子又去唠叨他。你这样不对啊,做仁君不能这样子,也就是这些道理。这时候孙权就只笑不答了。笑一笑,不回答。照做。

  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孙权和张昭他们这种家庭感,是不是有家庭感。在这个故事里面张昭像个婆婆妈妈的大叔。孙权像个调皮捣蛋的侄子。就这么个感觉,这个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出门多加件衣服啊,天冷,被子有没有盖好啊,这个老蹬被子。就这种感觉,这也没有什么,我们经常也看到大管家,管着那个小少爷,有这种事。但是你知道这个人他是要变的,第一这个侄子他要长大的,而且他越做越大,他做到皇帝的。等他越做越大,做到吴王,做到皇帝的时候你还是个唠唠叨叨的大叔。这个时候就不灵了吧。问题是张昭他不变啊。

  应该是孙权称吴王之后,有一次在武昌钓鱼台,我再说一遍,武昌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鄂州。鄂州是临长江的,江上有一个钓鱼台,不是咱那个钓鱼台国宾馆啊。孙权在那儿搞了个钓鱼台宴会厅,有一天晚上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的七歪八倒。孙权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这个地方,说来人啊。往他们脸上洒水,洒冷水。把他们弄起来。来来来,继续喝,今天非得有个人从台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张昭听了这个话以后,脸一拉,一句话不说,出门到他那“宝马”车上坐着生闷气。孙权想,张昭呢?说张昭回他那“宝马”车上去了。正在生气呢。孙权说,哎呀,张公啊,今天晚上不是很快乐吗?gān嘛呢,生什么气啊。张昭坐着,快乐,很快乐。告诉你说——当年殷纣王把酒糟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说很快乐,他没说不快乐。孙权没有办法(很无奈的样子),好,散会散会。这个实际上让孙权扫兴的,所以孙权第二次解释他为什么不任命张昭做丞相的时候,孙权就说的很清楚,大家知道丞相这个职务的重要性,而且丞相这个职务是要跟所有人联系的。“此公性刚”,这位老人家的性子太刚烈了,当了丞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议,提意见,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不对。这意见如果他多半是不会接受的,因为他刚啊,他刚愎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见,最后还不是弄得怨声载道,还不是弄得麻烦很多,这个不是害了张公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昭这个人不合适当丞相。但是我们要问,孙权选的那个孙邵他就合适吗?

  * 根据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在张昭能不能当丞相这个问题上,孙权给出的解释是张昭尽管水平很高,能力很qiáng,功劳很大,但此人言行举止过于威严,性格过于刚烈,容易惹麻烦,遭抱怨。因此张昭的丞相之路就此打住。孙权任命了一个叫孙邵的担任东吴的第一位丞相。那么孙邵是何许人也?他难道比张昭更适合这个丞相之位吗?

  好象也不合适,孙邵这个人我们知道是在《三国志》里面连传都没有的。第一任丞相,连个传都留不下来,可见他没gān什么事。我估计他就是没gān什么事。那么孙权为什么选他呢?

  因此有第四种观点:就是孙权选择的第一任丞相原本就是个摆设。原本就不打算用一个什么相才来担任。关于这个问题,田余庆先生是谈过的。田余庆先生在谈到张昭为什么没有当丞相的时候他说,一方面张昭这个人一直是不直接主事的,就是从来没有直接管过事的。另一方面孙权这个人一直是大权在握的。就是说根据田先生的研究,张昭这个人的重要性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前期他是很重要,慢慢的慢慢的他就不直接管事了。但是我们就会问了,既然张昭原本就不那么重要,孙权又不希望他的丞相重要,那么用张昭这个原本并不重要的去当那个原本就并不希望重要的丞相,那不是很合适吗?这又怎么解释呢?解释很简单。就是张昭不很重要了,是因为他不直接主事,他没管事。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他一当丞相他就要管事嘛,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嘛。他一重要就变成什么结果呢?就变成张昭也变重要了,丞相这个职务也变重要了。而孙权是既不希望张昭太重要,也不希望丞相太重要。所以他绝对不能用张昭来做丞相。讲清楚了吧。

  那我们下面又要问了,孙权的这个考虑他主要的是不希望张昭重要呢,还是不希望丞相重要呢。到底不希望哪个重要。我们先说张昭,孙权肯定是不希望张昭太重要的。为什么呢?张昭非同一般,前期那些老臣,周瑜、鲁肃、吕蒙这些人,在孙权设丞相职务之前已经去世了。那么老一代的,老一辈的就是张昭。而张昭又是什么呢,“托孤之臣”。而且孙策是说了这样话的:“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国志张昭传》裴注引《吴历》)当然这个话是孙策的非常之托,张昭也不会动不动就会把这个话拿出来的,总归不慡的,或者不自在吧。万一拿出来呢?万一他作为丞相提出的建议和吴王的决策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就是相权和皇权冲突的时候,他把这张牌打出来怎么办?那时侯听谁的?而且事实上张昭也以托孤之事自重。

  张昭退居二线以后基本上就是不来上班了。后来遇到一点事情,孙权就去找他,到他家里去看他。张昭本来是跪坐在席位上,一看孙权来了,张昭马上避席。避席我们讲过了,《汉代风流人物》避席表示尊敬,孙权马上跪坐,就是伸直腰子坐下来。坐定以后,张昭就说了,说想当年,桓王和太后,就是孙策和吴夫人,“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这句话很重,就是当年孙策和吴夫人可不是把老臣我jiāo给你,可是把你jiāo给老臣我的。讲清楚了这个帐,谁归谁管。可惜老臣这个人不知趣嘛,不会说话嘛,不会讨人喜欢嘛,所以受冷遇嘛,老臣以为这一辈子就死在荒郊野外了嘛,没想到陛下还来看老臣,看归看,老臣这个人这个性子是不会改的。老臣之所以这样做,就因为太后和桓王托付了老臣,所以老臣想什么就说什么,要老臣琢磨着别人的心思,说人家喜欢听的话,老臣做不到。孙权没办法,是是是,你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也是不慡的。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嘉和元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孙权已经当皇帝了,辽东太守,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他装模作样的向吴国称臣,那么孙权就封他为燕王。然后派了一万人,两个重要的大臣去封王。大家都说这个公孙渊这个人是靠不住的,这个人反复无常,是个小人。他肯定是忽悠我们的,我们就把他的使节打发回去,给些钱,给个证书什么的就算了。孙权高兴的不得了,说不行不行,隆重的封他燕王。所有的人都去劝,没有用。张昭也去劝,还是没有用。然后张昭说一句,孙权就驳一句。两个人就说着说着话赶话,越赶这个矛盾就越尖锐。最后孙权忍无可忍,把刀拔出来了,张公啊,我们吴国的士人进宫拜朕,出宫拜君。进了我皇宫是拜朕,出了皇宫人家跪拜的都是你。朕对你也是够给面子的了,可是张公你从来不给朕面子。每次都是当着这么多的人面跟朕顶撞,朕可是要犯错误了哦,朕可是忍不住了啊。朕要犯错误了,就是我要杀你了。张昭也不说话,盯着孙权看。熟视。看就看,然后说,哎,陛下,其实老臣也知道,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为什么还要说呢。太后的遗言言犹在耳啊。太后嘱咐臣的那些话是什么时候说的,是太后临终之前把臣叫到她的chuáng跟前说的啊。然后泪流满面,涕泪纵横。孙权把刀一扔,也哭了,君臣二人抱头痛哭。但是孙权哭归哭,做归做。哭完了散会以后,他还是把人派到辽东去了。张昭一气之下,再不上朝了。而且事实证明孙权错了,孙权派过去的使节到了辽东,就被这个公孙渊给杀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1/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