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26)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陈群,陈群是表面上看是拥曹派。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曹操当个魏公荀彧都不同意。陈群怎么样呢?陈群说你应该当皇帝。曹操当了魏王以后,劝进的人就是陈群,但是曹操一死,没多久陈群就拿出一个方案来“九品官人法”,又叫九品中正制。

  这个方案是什么呢?保护士族垄断仕途的特殊权力。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仔细讲这个九品官人法,它实质就是保护士族地主阶级垄断做官权力的特权,把这个方案jiāo给曹丕,曹丕拿来一看马上明白了,原来你们这些喊着拥护汉王朝、要复兴汉室,不让我们曹家篡位,说白了你是要这个。什么拥汉,就是要你们士族的特权,好嘛,我跟你做jiāo易,我同意,实行九品官人之法或者叫做九品中正制。于是这些人马上说我们大家都盼望己久啊,不好意思,殿下赶快称帝吧,曹丕说不好意思我怎么能称帝,哎呀你要不称帝,武王在这个坟墓里头睡不安稳嘛,曹丕当皇帝了。

  所以士族是不一样的,孔融、荀彧、陈群代表三种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如果我们要评价一下,我觉得是孔融高傲,荀彧高尚,陈群高明。他还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实现了本阶级的目的。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曹丕的想法不等于曹操的想法,曹操并没有说一定要当皇帝,这曹操当不当皇帝的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键就是曹操说的那一句“如果天命在君,吾为周文王矣”,这个话到底怎么理解?吕思勉先生说那就是不想当皇帝,很多历史学家说那其实就是暗示他儿子当皇帝,其实我的看法曹操那个时候就是听天由命,因为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是有理想无蓝图,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的路怎么走,他的路是摸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摸出来的,走到哪儿算哪儿,你去看他的《述志令》他讲得很清楚,你就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走到最后快死的时候听天由命吧,该怎么着怎么着吧,我不管,是这个意思。但是曹丕和士族地主阶级达到这样一笔政治jiāo易以后,就使曹魏政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性质变了,由法家寒族之政权演变为儒家士族之政权,虽然表面上他获得了皇帝的称号,实际上背离了曹操当年的初衷,是曹丕的胜利,曹操的失败,曹丕的喜剧,曹操的悲剧。所以曹丕之魏朝己非曹操之魏国,当皇袍加在了曹丕身上的时候,曹操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人画成一张大白脸了,所以曹丕称帝之日即是曹魏灭亡之时。以后的司马代魏那不过是履行一个手续,为己经变成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再来一次加冕仪式,这是曹魏。

  * 自从汉天子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之后,汉朝廷被曹操一步步掏空,公元218年,曹操被册封为魏公,他的魏王政府成为事实上新朝廷,但是曹操在当不当皇帝这个问题上,面对象孔融、荀彧等士族或明或暗的反对,必里还是很矛盾的,事实上曹操最终并没有称帝,而称霸江东的孙权却于公元229年称帝了,难道孙权不知道士族的厉害吗?孙权的建国道路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说曹操是借东汉的房子搞装修,那么孙权呢?孙权是在帝国大厦里面有一个套房。江东嘛,名义上还是东汉帝国的,孙权没有产权证。刘备呢?对不起,套房也没有,借别人的房子住。那么他们怎么成功了呢?前有车后有辙,看曹操啊。曹操给他们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曹操提供的正面经验是士族阶级并不可怕,可以战胜的;曹操提供的反面经验是士族阶级力量很大,不能硬来。所以曹操是逆流而上,孙权是顺势而为,而刘备是绕道而行,怎么讲?

  孙权顺势而为。什么叫顺势而为?就是江东化,既然这个天下总归是士族的,我这个地方就先给它算了,所以孙权的道路我称之为“本土化生存”。就是孙权的哥哥孙策打回江东的时候,他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就是都不是江东人,他是靠那些非江东人,也非江东士族的一些人建立起来的政权,他早期依靠的主要是周瑜、张昭。周瑜是淮泗将领的代表,张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那么这些人在江东没有根基,没有势力,可以放心地使用。那所以孙权的前期你看他的君臣关系是比较和睦和和谐的,因为这些人可以放心啊。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外来的,他没有根基,孙吴要在江东扎根你必须依靠本土士族,也就是你必须江东化,所以孙权到中后期就逐步把权力jiāo到江东士族的手上,比如说顾雍为丞相,陆逊为统帅,那四大家族的顾、陆两家分了文武大权,而且江东士族的子弟进入孙权的幕府和政府的数以千计。

  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吴人治吴”。吴人治吴就是江东化,就是本土化,这样一来江东士族和孙吴政权就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当外来的军事力量要来对付东江的时候,江东士族挺身而出,它不仅是保卫孙权,它也是保卫自己啊。要知道中国人的家族地方观念是很qiáng的,保家卫国是两个概念合成一个概念。但是任何方案都是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孙权的江东化、本土化,本土化生存保证了他这个政权的存在,同时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孙权本人的内心分裂,因为这种江东化他本人不代表江东士族,他对江东士族是无可奈何的依靠,他并不相信啊。所以他在晚年疑神疑鬼,刚愎自用,行事乖张,内心分裂嘛,结果弄到什么呢?结果他用刑严峻,吴国上下言路不通,大家都不能说话,都不提意见,都不讲真话,这样的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啊,何况江东士族也不是中原士族的对手啊,当天下大部分归了晋以后,它怎么对抗得了,所以吴国也要灭亡。

  *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建国,孙权只得吸取曹操与士族阶级矛盾的教训,他顺势而为采取了吴人治吴的办法,把孙吴的命运与江东士族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孙权这样才在汉末群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如果说孙权靠父兄打下的基业在汉帝国大厦还算有一套房子住,那么刘备是连房子也没有的,都是借别人的住,那么刘备建国道路又是怎样的呢?

  那么蜀国呢?我前面讲曹魏是非和平演变或者说曹魏是非和平过渡,孙吴是本土化生存,那么蜀汉我就称之为“计划外单列”,因为历史原本没有它的计划。我前面讲过长江流域三州,三个州牧都是宗室,刘繇扬州牧,刘表荆州牧,刘焉益州牧,北边还有一个刘虞幽州牧,刘备也是宗室州牧,豫州牧,但是他那个豫州牧是空的啊,豫州也不归他。所以鲁肃为孙权做规划的时候说三分天下没有刘备,是孙权、刘表、曹操三分天下,刘备是冒出来的。那么刘备这个人呢他也有优势,什么优势呢?名为宗室实为寒门,曹操阉竖之后,宦官的家庭,曹操叫出身污浊,孙权呢叫做出身孤微,刘备这个出身我想了半天自己发明了一个词,因为刘备既不是富贵也不是贫贱,他是贵,宗室嘛,但是贫,我就发明了一个词,叫做贫贵,又贫穷又高贵。

  所以他这个很有意思,两边都喜欢他,至少两边都能接受他,他跟两边也都能打jiāo道,但是实际上你看他的队伍没有人出身名门望族,刘、关、张都不出身名门望族。尤其是关羽,关羽是最瞧不起士族,张飞相反。关羽、张飞在这个问题上是相反的,张飞对士大夫非常客气,对士兵不好;关羽对他的士兵非常之好,就是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什么文化人,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所以我觉得曹操那么喜欢关羽可能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原因,就是发现关羽比他还蔑视士族,太过瘾了。那么他是这样的一个出身,碰上了一个历史的机缘,应该说是。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6/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