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32)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记者:但是现在易老师在人们的心目中间,你已经属于有钱人的行列了。

  易中天:什么叫有钱,多少钱叫有钱,其实比我有钱的多了去了。一个教书匠凭着自己劳动,挣了一点钱,怎么就撑破了新闻界的眼皮儿了。

  记者:但是银行里存折数字的变化你晚上睡的好吗?

  易中天:这有什么睡觉不好的,我根本不知道它在怎么变。

  记者:怎么说?

  易中天:我是不知道,我又不去查帐,又不看,一切都是电脑在自动处理。包括出版社的版税也是直接打进帐户,我都不去查。

  记者:走上《百家讲坛》的时候呢?这个结果是意料得到的吗?

  易中天:这个意料不到,《百家讲坛》你去讲一讲能挣多少稿费啊,一期就1000块钱

  记者:想到过有这样一种效益吗?

  易中天:哪一种效益?

  记者:名、利?

  易中天:我就奇怪了,这个媒体,包括平面媒体也包括你们电视台,还包括阁下,怎么都关注这两个字?这难道就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事吗?不会吧。

  记者:可能跟我们平常心目中的学者形象有很大的一个反差。

  易中天:意思就是大家公认学者就该穷。是不是这个意思?

  记者:还一个动机的问题

  易中天:刚才你提到的那两个字,它是副产品,搂草打兔子的事,现在没看见我搂草,都看见我逮着兔子了。

  解说:让易中天出名的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录制了《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以来,两个系列节目的收视率居高不下,《汗代风云人物》的最高收视率更是高达0.56,位列央视十套前矛。

  《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易中天:韩信被降为淮yīn侯以后非常不痛快,称病不朝。什么风湿关节炎之类的,什么胃溃疡之类的,估计会有一点。范蠡大夫就走了,他gān嘛去了呢?下海经商。据说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下海经商。

  记者:那你看见电视上的自己的时候会不会觉得陌生呢?

  易中天:没有。

  记者:包括电视导演都觉得你是一个天生的一个上电视的一个学者,那么所有这一切是有人帮你策划的?

  易中天:没人帮我策划。

  记者:他们为什么选择你?你觉得?

  易中天:我可以不觉得。我gān吗要觉得呢?我非常简单,其实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没有你们那么多弯弯绕,我就是这个活,你来找我,我就是一手艺人对吧,你来找我,那我觉得这个活我乐意gān,也觉得能够gān,就gān了。

  《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易中天: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在gān什么呢?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他觉得下一任的中国皇帝非他袁术莫属,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解说:在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之前,易中天的知名度还是限于厦门大学和他的专业学术领域,那么,易中天是怎样从书斋走进电视的呢?

  万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制片人

  万卫:有一天我们的策划谢如光老师给我说,他发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主讲人,这个老师是厦门大学的。他在电视上当别的学者都谈论很学术的问题时,他却谈到了他小时候吃了热gān面的感觉,这个老师肯定适合《百家讲坛》,是一个能够受观众喜欢的主讲人。然后他推荐我来看一下他的书,就是《品人录》这本书,然后回去我翻了一下这本书。我一看,它正好符合我们当时正要推出的汉代风云人物这个系列。

  解说:录制《百家讲坛》彻底改变了易中天以前规律的学者生活,每个月他都要在厦门和北京之间往返好几次,每一次到北京会录一个星期的节目。

  《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观众:易老师您拿一大口袋gān吗呀?

  易中天:买菜。

  记者:电视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书斋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很别扭的东西,易老师没有感觉到吗?

  易中天:我是觉得再有学问的人,它也得吃热gān面吧。对吧。你再有学问的人,你也得吃喝拉撒吧。

  记者:你感到舒适吗?

  易中天:说实话吗?

  记者:当然说实话。

  易中天:有时候舒适,有时候不舒适。

  记者:不舒适是什么时候,舒适是什么时候?

  易中天:不舒适就是碰上一档无聊的节目,一个蹩脚的主持人,问的一堆八卦问题,你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就很不舒适。

  记者:但《百家讲坛》不一样。

  易中天:《百家讲坛》它没有八卦问题,它第一没有主持人,第二没有八卦问题。所以《百家讲坛》很舒适。要知道我是一个热爱教学的教师。他在这种职业当中,能够体验到一种快感。

  《百家讲坛》录制现场:

  易中天: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翻空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最后那个戏剧当中的诸葛亮唱到:“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解说:在网上,易中天的支持者们自称为“易粉”,“乙醚”,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易粉和乙醚的行列,在易中天受到易迷们追捧的同时,对易中天各种各样的批评也随之而来。

  记者:你听到过对你的批评?

  易中天:听到过。没有当面的。我到真希望他面对面的坐在这,来批评。没有人来。

  记者:你怎么看待这些批评?

  易中天:三项基本原则。第一指出硬伤,立即改正。第二个学术问题,从长计议。第三个原则就是讲述方式不争论。历史能不能这样讲,历史该不该这样讲,易中天讲的这个《百家讲坛》,是学术呢?还是娱乐?他的成功是学术的成功呢?还是商业的成功?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不争论。

  解说:在对易中天众多批评的声音中,上海的一位教授发出的批评也许是最qiáng烈的,这位教授把批评文章直接贴在网上,这篇文章也直接引起了双方支持者之间关于“中国历史能否在娱乐或庸俗名义下解读”的网络论争。

  记者:那也有学者批评你把历史通俗化,庸俗化。

  易中天:有例子吗?有证据吗?

  记者:你拿现在现实生活中间发生的一些过去压根儿就没有的,垃圾股,绩优股这样的词套用在历史人物身上。

  易中天:这些学者读书不多吧。这个做法古已有之,早就有人在做了,不是我的发明。比方说,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就讲到了,说做郎官,就是去做公务员。而我这种方式被电视放大了,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所以我说这种问题,都觉得不争论,道理就在这。

  记者:如果说是学术的话,就应该严谨,但是易老师在讲课中间很多是带有想象的,猜测性质的。

  易中天:比方说?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2/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