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6)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曹操的屯田制,证明他不愧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曹操在颁布他的《屯田令》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定国之术,在于qiáng兵足食。”就说怎样才能平定天下呢?第一要qiáng兵,第二要足食,兵不qiáng、(食不足)你何以得天下?而其他的那些诸侯就没有这个战略眼光,后来《魏书》有这么一段话: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的时候,除了曹操,没有一支军队有一个长远的打算。“饥则寇略”,肚子饿了就去抢老百姓的,“饱则弃馀”,吃饱了以后就把多余的粮食都扔了。最后是什么呢?最后是不攻自破,因为你如果断了粮你就没有战斗力了。实际上就在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江南吃河蚌,没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我们去读《三国志》可以多处发现这样的字眼,大灾人相食,蝗虫起人相食,人饥相食,人吃人啊。那样的军队怎么可能会有战斗力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和曹操争雄?和这样的人相比曹操又怎么可能不是英雄?

  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经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其他那些和他一起起兵的那些人却没有什么长进和出息,他们或者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者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者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那边西北军还在肆nüè,这边关东军已经火并;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了东郡太守桥瑁,后是渤海太守袁绍gān掉了冀州牧韩馥。那么这个事情闹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开始窝里斗,当时袁绍在北方,袁术在南方,袁术怎么做呢?袁术联络更北方的公孙瓒来牵制袁绍;袁绍怎么办呢?袁绍联络更南方的刘表来对付袁术,兄弟两个都“沅jiāo近攻”,祸起萧墙。不过实在地说起来,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窝里斗,也不是不懂得备战备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兄弟两个,包括董卓,都在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那么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犯错误的?曹操在这个问题上又怎样表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呢?请看下集——一错再错。

  第六讲 一错再错

  东汉末年,就在曹操初步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和英雄气概时,另一些人却在表现着自己的蛮横和愚蠢。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乱世枭雄,他们最终为什么会失败?《易中天品三国之一错再错》将为您讲述。

  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对待皇帝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灭顶之灾。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乱世枭雄恰恰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错再错,结果是千夫所指,身败名裂。那么,他们在皇位的问题上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用当代视角为我们jīng彩品读三国——“一错再错”。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这十年当中,只有曹操才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乱世英雄”。而其他那些人呢?其中最厉害的、最有能耐的、最有志向的、最有野心的,董卓、袁绍、袁术,那只能叫做“乱世枭雄”,而且他们在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现任皇帝。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呢?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制度是帝国制度,帝国是以皇帝为国家元首和国家象征的,所以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那可能就会一败涂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那我们就来看看董卓、袁绍、袁术他们三个人是怎么做的。

  *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何皇后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孤儿寡母根本就守不住江山,掌握政权的士人集团和官宦集团也在宫廷斗争中两败俱伤。这时,董卓就乘虚而入,兵进洛阳,控制了朝政,将帝国的京城置于他的血腥统治之下。此时,他当皇帝的野心也就充分bào露出来。那么,面对现任的皇帝,董卓是如何对待的呢?

  董卓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最野蛮,他的做法是“废立”,就是废掉现任皇帝,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废掉当时的皇帝,在历史上叫做少帝的刘辩,立谁呢,立刘辩弟弟陈留王刘协。董卓一进京,就提出了这个打算,那么董卓为什么要换这个皇帝呢?他自己的说法是少帝刘辩懦弱愚昧,不堪为人主,而陈留王刘协呢,聪明睿智,有帝王之像,甚至有圣主之像,可以比尧舜。

  这个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董卓还没有进京,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就打起来了,策划董卓进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然后宦官们劫持了当时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逃出京城。路上这些宦官们打不过袁绍的军队,也死的死逃的逃,那么这个少帝和陈留王哥俩一个十四岁一个九岁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最后才回到了京城,这时候董卓的军队已经来到了洛阳城边,于是就来接驾。当时少帝和陈留王已经被官员们找着了,一个队伍也就往京城里面走,打头的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花钱买官的崔烈,崔烈看到董卓的军队过来以后崔烈就大吼了一声:董卓回避,圣驾在此。董卓说,你们这些人连个国家都治理不好,有什么资格要我回避啊?然后走到皇上面前,说皇上,我是董卓。刘辩就哇地一声哭了,我要妈妈。董卓就想,这这,这哪像个皇上啊?然后又走到陈留王刘协的跟前说,王爷,我是董卓,你骑我的马吧,董卓把刘协抱到自己的马上,然后问最近发什么些什么事。九岁的陈留王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哎,董卓说这个像皇帝,回去把他换了。

  这个应该说不是董卓要换皇帝的真实原因,因为董卓的心思很清楚,他是要把皇帝捏在自己的手心里,让皇帝做个傀儡。既然是做傀儡的嘛,傻一点不是更好吗,不像皇帝不是更好吗,gān吗要换一个聪明一点的、像一点的呢?当然董卓这种人,他凭着自己的一时好恶老子就是要换,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我觉得他真实的原因还是要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权。因为董卓是西北来的一个军阀,非常野蛮,在京城里面根本就站不住脚。董卓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自己带来的这个军队是不足以成大事的,也要依靠当时王朝的那些名流、士大夫,所以董卓进京以后大量地起用这些名流、士大夫。但是名流、士大夫不愿意跟他合作,在骨子里面看不起他。董卓只好耍野蛮,比方说他聘请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这是一个大名士,请蔡邕出来做官,蔡邕说哎呀,老夫就不去了吧,董卓说你不去吗?我这个人脾气不太好,喜欢灭人九族。蔡邕只好去做官。你说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和当时的士族阶级——用现在话说就是知识界——合作呢?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