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90)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曹操把孙权的信拿来jiāo给大家看,你们觉得应不应该答应,应不应该保密呀?大家说那当然要保密了,军事行动就是要机密嘛,最好是孙权悄悄地开过来,突然出现打关羽一下,不挺好吗?但是有一个谋臣叫做董昭的,——这个董昭在我们的节目里面以前是多次出现过的,观众朋友已经不陌生的一个人物,——董昭说:不,丞相,我们不但不给孙权保密,我们要泄密。为什么呢?保密,对孙权有利;泄密,对我们有利。请丞相想一想,我们一旦泄密会发生什么事?无非是关羽知道了。关羽知道了,他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他立即调过头去打孙权,那我们樊城之围不就立即解除了吗?还有一种可能呢,是关羽他不立即回去打孙权,因为关羽这个人他太牛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让我们樊城的守将知道事情有救了。不管哪种可能,我们都要泄密。曹操点头,对。下命令,把孙权写来的信抄上几份,用箭she出去,有的she到曹仁的樊城,有的she到关羽的军营。于是曹仁和关羽都知道了,曹仁知道以后马上宣布,说孙权要从后面来打关羽了,全军欢呼,士气倍增,有希望了嘛。

  * 一直在背后搞小动作的孙权终于谋划成功,在襄樊前线,曹操的军队士气倍增。在关羽的后方南郡,孙权表面友好,暗地里正磨刀霍霍,夹在中间的关羽还能够突围吗?接到曹孙联盟的信件以后,关羽会做何反应呢?那么,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关羽拿到信以后就犹豫了,关羽果然犹豫了,因为现在关羽确实骑虎难下。这个樊城它被洪水泡着,那个墙都是快被泡塌了的,他觉得这个樊城唾手可得啊,如果现在撤军,前功尽弃,他不甘心;另外他觉得他的江凌、公安不是孙权一下子可以拿下的,所以他没有撤军。关羽没有撤军,曹操这边就动作了,一方面是曹仁的守军士气倍增,另外一方面是徐晃的援军他也士气倍增,正好曹操又派了十二营人马来增援徐晃,徐晃下令进攻关羽。

  那么,这一仗打得关羽没有抵挡得住,只好撤军。樊城之围解了。孙权那边呢?孙权那边一接到关羽开始调兵前往襄樊前线的消息,吕蒙的病就好了,陆逊也不书生了,两路出发,去抄关羽的老窝。而且吕蒙采取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历史上称之为“白衣渡江”。就是他让他的士兵都穿上白衣服,把自己的军队装扮为商队,把兵船装扮为货船,沿着长江向江陵进发。沿途碰见关羽的岗哨,就说我们做生意的啊,聊着聊着天这边人上去把岗哨gān掉了。一路上静悄悄地就来到了南郡,吕蒙的军队一到南郡,守江陵的和守公安的人投降了,这两个人马上就投降了。所以,吕蒙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南郡。而陆逊呢?也是一路凯歌,陆逊的军队到了哪里?到了夷道,把住了长江的峡口,以防刘备的援军前来进攻。所以我们看一下这个地图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时候关羽的情况是什么呢?襄樊是曹操的军队,夷道是陆逊的军队,南郡是吕蒙的军队,这么一个大口袋,已经把关羽围起来了。那么关羽将如何办呢?请看下集——败走麦城。

  第三十四集 败走麦城

  这是一个侠义英雄的结束。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被杀,刘备集团不但痛失一员猛将,还永远地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刘备方面,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jīng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在上一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由于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暗中勾结,使关羽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关羽只好从襄樊前线撤退,败走麦城。结果是关于被俘,然后被杀。

  关羽之死,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遗憾。一个曾经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终却是这样的下场。那么,在刘备集团当中,到底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任?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死有没有责任?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jīng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易中天:

  我们知道,丢失荆州、关羽阵亡的前因是关羽攻打襄樊。如果关羽不攻打襄樊,那么吕蒙和孙权虽然早就有了夺回荆州、消灭关羽的这个想法,他是没有机会实施的。因此,我们要检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我们先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而这个问题呢,又牵扯到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谁决定打襄樊?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不同意见。有不少史学家,包括我一再提到的张作耀先生在内,都认为是刘备和诸葛亮决定或者授意的。张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在刘备、诸葛亮的授意下发动了襄樊战争,战争发动以后,刘备和诸葛亮又既没有配合行动,又没有配套措施,也没有给关羽增援,还没有给关羽派去qiáng有力的辅佐人物,以至于导致了这一场战争的彻底失败。因此,刘备、诸葛亮难逃其咎,这是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呢,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没有和刘备、诸葛亮商讨,也就是说这是关羽的自作主张。

  我个人倾向于赞成何先生的意见,因为我们在《三国志》上查不到刘备或者诸葛亮授意、授权或者命令关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记载。这么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刘备下的命令,或者说是诸葛亮向刘备的建议,应该是有记载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襄樊战争的发动是关羽的自作主张。但是,刘备听之任之,没有反对。因为刘备如果反对,也应该有记载;或者刘备根本就不同意、qiáng烈反对,关羽就打不了这场战争。所以估计刘备的态度是听任,或者是默许,甚至是赞成,只能这么推测了。因此,刘备对此也应该负责任。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责任呢?没有,诸葛亮没有任何责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不是刘备集团军事行动的决策人。虽然诸葛亮现在已经担任了军师将军,但是这个军师将军和我们后世理解的那个军师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后世理解的军师就是摇着鹅毛扇,在旁边出谋划策。而诸葛亮的这个军师将军是什么时候当的呢?是刘备得到了成都以后,任命他为军师将军,实际上是升了一级。因为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现在升格为军师将军,任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这个时候的正式职务是左将军,左将军他要开府,他有一个左将军府,这个府里面的事情由诸葛亮总理。并且在刘备外出的时候“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去打汉中,诸葛亮替刘备看家,守着成都,供应粮草、供应援军,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务。所以他没有责任。

  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来说,诸葛亮难逃其咎,为什么呢?因为关羽攻打襄樊是按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在行动,所以诸葛亮也有间接的责任。我认为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呢?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战略规划,不是实施方案,它是一个总体的规划。懂规划的人都知道有总规、有详规,还有实施方案。何况诸葛亮并没有向关羽直接下达命令要关羽去进攻襄樊,而且诸葛亮也没有这个权力直接下达命令,他有什么责任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怎么说的?诸葛亮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里这个将军指的是刘备了,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确。它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天下有变,那么请问,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天下有变吗?没有。第二,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也说得很清楚:“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这个上将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关羽吧,姑且这么猜测吧;“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是两路出兵,同时进攻。那么襄樊战争的时候,两路出兵了吗?也没有。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0/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