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96)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问题是,这可能吗?我的结论是: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第一,史无前例。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传给自己子孙的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没有过。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这个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哪怕他的儿子是个蠢货,是个弱智,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第二,就算刘备是个例外,我也不知道他这种思想从何而来。因为中国古代从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轮番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刘备有此思想,岂不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华盛顿了?第三,就算刘备愿意当华盛顿,诸葛亮也不敢当亚当斯。你想想看,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曹操只不过是架空了皇帝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刘阿斗,该骂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

  *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备托孤之举大加赞扬,认为刘备与诸葛亮是古往今来君臣和谐关系的最高典范。刘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把皇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给异姓人,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所谓的托孤让贤并不合情合理。话说到底,就算是刘备真让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么,刘备的托孤之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

  所以很早历史上就有人对这段托孤表示质疑。最先提出质疑的是孙盛,孙盛的评语说得很清楚,说刘备的托孤的这个说法是“诡伪之词”。“诡”就是诡诈,“伪”就是虚伪,是诡诈虚伪的话,非托孤之谓也,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孙盛说,托孤时该说什么话呢?应该坦诚。而且孙盛说,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你托付一个人,你这个人选对了就行了,不要说这些东西。孙盛说如果“所寄忠贤”,就是你选的人是一个忠诚的、贤能的人,用不着说什么;如果你找的这个人找错了,我们打个后面的比方,比方说找了一个司马懿这样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谋反吗?孙盛说幸亏好啊,刘备运气好,这个刘禅是个缺心眼的,这个诸葛亮威望又高,镇得住,要不然满朝都是闲言碎语。这是孙盛的观点。

  今人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就说得更不客气了。张先生的《刘备传》说,刘备的这个托孤之词,“yīn怀诡诈,其意甚明”。张先生说,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很大的疑虑,正因为刘备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bī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bī到墙角上,不得不跪下来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叫做yīn怀诡诈,根本不是什么心神无二。

  * 看来历史上对刘备的托孤之词也是各执一词,这里面就牵涉到对刘备为人的评价。有的人说这是仁义之举,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从刘备的托孤之词读出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但是也有人对这种君臣典范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备怎么会把自己毕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呢?所谓的托孤之词是狡诈虚伪的圈套,是要bī迫诸葛亮表达对蜀汉的忠心。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儿子刘禅,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番话是发自真心的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刘备真的会把蜀汉政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给诸葛亮吗?

  我们jiāo待了这些说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对此,四川大学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说法,方先生说“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这个“取”不是要诸葛亮夺刘禅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选取”,就是这个“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选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选,选什么呢?再选一个皇帝。从哪儿选?从刘备其他儿子里面选。也就是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是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翻译成什么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 刘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压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欢讲一些猜疑、诡诈啊这些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

  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样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qiáng。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qiáng,你托给他不中用啊。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qiáng,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已经讲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6/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