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暴力团_张大春【完结】(165)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大春

  从廊柱和贴着白瓷砖的水泥平台之间飘dàng的回声里,我听见自己的虚张声势——这里头存有些许微不足道的、属于潜意识层次的侥幸心理作祟,说穿了其实很不堪:我没有往相反方向的双和市场或者青年公园跑,显然是因为那两处所在曾经出现过万得福、四个猪八戒、面具爷爷以及竹联帮孝堂的痞子们的踪迹;而闯进这里来大呼小叫一番,的确有几分如入无人之境的气概。我猛里喊破了喉咙,咳嗽一阵,现实感也随之浮涌上来。眼下有家归不得,我该上哪儿去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呢?

  从我倚身而立的柱边抬眼往东南角仰望上去,勉qiáng可以看见烧腊店老广门楣上的一角招牌,我也许可以像上一回一样,敲开他的门,假借徐老三的名义,请他开车送我一程。然而,时隔近十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那幢矗立在龙潭茶园中间的“美满新城一巷七号”到底在什么地方了。我当然也可以冒雨跑回村子,看能不能找着徐老三、小五甚至孙小六给带个路什么的,可是这样做不过是重复一遍实则不可能真正重复的人生。一个写小说的人回头走进他的故事里搬请他的角色出来替他解决困境,又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件事。

  日后再回头比对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三号的情况,我着实也不可能在村子里找到他们。就在我进退失据、前路茫茫的那个雨夜,徐老三已经因为走私进口一货柜名为“黑星”的枪支遭破获而远走高飞,有人说他去了越南、有人说他去了广西。小五则陪着她老娘住进台大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据说是当年孙妈妈开煤气闹自杀那回留下来的老毛病——至于孙小六,当时正给困在第六个逮住他的怪爷爷的厨房里学烧卤汤,我们必须稍晚些时日才会再不期而遇。

  真正冒出来为我指点迷津的居然是我的一个读者。他的声音先从一根三尺见方的柱子后头传出来:“小声一点,拜托。”

  我寻声望去,柱子边儿上歪出半个脑袋来,被稀稀落落、从公寓中庭天井里透进来的日光灯一照,看得出是个肤色黝黑、发色焦huáng、年纪同我不相上下的男子。坦白说,我登时吓了一大跳,可紧接着的一个念头立刻让我冷静下来——这时就算冒出来个鬼,恐怕也比我孤零零一个人、在雨夜之中不知何去何从来得好些。我没吭声,他的胆子却仿佛大了些,一晃眼闪出身,站在亮处。这一下我认出来了,他正是下午在青年公园厕所里自称是我的忠实读者的那个冒失鬼。我仔细端详着他瘦骨嶙峋的一张脸,既想不起是否曾经在别处见过,也不觉得他那长相会是读我的小说的一种人。

  “对不起噢,弄脏你的裤子。”那人又走近了两步,腼腆地gān笑两声,“可是没办法,师父说现在很紧急,到处是他们的人——”

  “且慢且慢!你是个什么东西啊?你师父又是个什么东西啊?”

  “咦?你不是张大chūn吗?”那人一皱眉,五官全挤到一处去了,嗫声道,“奇怪!是我搞错了吗?”说到这里,他也打量起我来,左一眼、右一眼,像是终于按捺不住了,才略微带些恼意地嘟囔下去,“我们在荣总见过一面的啊,你真的不记得了吗?”

  我的确不记得了。他是我老大哥道具组里的助理,曾经向我转述过老大哥被片场灯头砸破了脑袋的情景。不消说——他所谓的师父,恐怕就是我那位失踪多年的老大哥了。

  “道具助理就道具助理、老大哥就老大哥,”我有些遭人戏耍了一下的恼意,斥道,“说什么忠实读者gān吗?”

  “师父说你现在是名作家了,等闲眼睛里看不上我们这些低三下四的人物。万一碰到什么状况来不及叙jiāo情的话,就说是你的‘忠实读者’,你听了一高兴,眼睛就看见我们了。”

  这话入耳确乎有些刺人,可一听就知道它正是我老大哥那种老浑蛋说得出来的——也许他并没有讥讽我的用意,却很透着些那种自称是“低三下四的人物”dòng观世故人情的慧点。我反正是无言以对,只好点了点头,道:“老大哥呢?”

  “师父刚被放出来,本来说要找你,又怕连累你们家。可是最近风声实在太紧——”

  “什么刚放出来?你说老大哥怎么了?”

  “你不知道吗?”那人瞪圆了眼珠子,直往我的左眼瞅了瞅、又往我的右眼瞅了瞅,有如替我检查视力的验光师。然后,他以一种极之难以置信的神情缓声敛气、一个字一个字地说道:“‘一清专案’哪!师父被扫进去了啊!”

  那是我在陆军通信电子学校服役期间发生的事。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二号,孙中山先生诞辰,放假一天,我和红莲在一间叫“平镇雅筑”的民宿热烈jiāo媾、尽兴欢愉。至少我个人无从知晓,由“安全局”策划、指挥的扫黑行动“一清专案”正在各个地方展开部署。据说仅台北市一地就投入了三百多名警力,分别隶属于四十六个行动小组。参与者完全不知道任务为何,只知道上级以直拨电话下达给各行动小组一个命令,而命令内容只有一个时间指示——幺九dòngdòng,也就是晚间七点钟。时辰一到,各行动小组才许将事先接到的一枚信封拆开,里头是书写了指定地点的纸条——所谓指定地点,其实是八家散处各地、毫不起眼的宾馆。也就以这八家宾馆作为前进基地,由各分局长任行动指挥,每分局下辖五到六个小组展开全面的搜索和逮捕行动。至于行动通知则仅以分局长身上配戴的一具无线电话传达。至于是什么人下达命令,命令中往何处出勤,搜捕些什么对象,以及为什么要如此剑拔弩张而又藏头翳尾,则连分局长本人也一无所悉。

  当局事后对外的解释十分笼统,也十分冠冕堂皇:这是有鉴于黑道不良帮派分子近来屡传南北火并及彼此掩护流窜,为免警方不肖之徒“内神通外鬼”、走漏风声,而能一举破获全省各地黑帮首恶,不得不如此诡谲行事。

  关于这项十分重大而审慎从事的搜捕行动,外界有相当多的疑虑和揣测。有谓针对台湾地区所有新帮展开的所谓“肃清”只是一种白道替黑道搞权力结构重新“洗牌”的掩饰而已。也有谓“安全局”首长汪敬煦借由大规模扫黑的名目乘机逮捕特定帮派分子——一个替“国防部”情报局担任杀手、“制裁”掉某位对“太子爷”不敬的作家的竹联帮老大——而真正的动机则更幽微难辨,极可能是汪敬煦为了连根铲除“国防部”情报局长汪希苓日上、步步坐大的势力。从这两个看似倒因为果的推论上看,反而适足以摘发出伏匿其下、暗cháo汹涌的宫廷斗争——“国家安全局”铆上了“国防部”情报局。此案首尾,俱见于我的大学同窗好友汪士淳所撰写的《忠与过——情治首长汪希苓的起落》(天下文化出版)一书之中,此书初版于一九九九年四月,正当《城邦bào力团》写到我老大哥被灯架砸破脑袋瓜儿,给送进了荣总,而万得福则警告他:“这还算运气好的——要是碰上治安单位里有现成的需要,说不定哪天他就让人抓进去顶数销案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5/21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