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_余秋雨【完结】(8)

2019-03-10  作者|标签:余秋雨

  1793年9月14日,一个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乾隆以盛宴欢迎,还在山庄的万树园内以大型歌舞和焰火晚会招待,避暑山庄一片热闹.英方的目的是希望乾隆同意他们派使臣常驻北京,在北京设立洋行,希望中国开放天津、宁波、舟山为贸易口岸,在广州附近拨一些地方让英商居住,又希望英国货物在广州至澳门的内河流通时能获免税和减税的优惠.本来,这是可以谈判的事,但对居住在避暑山庄、一生喜欢用武力炫耀华夏威仪的乾隆来说却不存在任何谈判的可能.他给英国国王写了信,信的标题是《赐英吉利国王敕书》,信内对一切要求全部拒绝,说"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使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从无外人等在北京城开设货行之事","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也许至今有人认为这几句话充满了爱国主义的凛然大义,与以后清廷签订的卖国条约不可同日而语,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

  本来康熙早在1684年就已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分设四个海关欢迎外商来贸易,过了七十多年乾隆反而关闭其他海关只许外商在广州贸易,外商在广州也有许多可笑的限制,例如不准学说中国话、买中国书,不许坐轿,更不许把妇女带来,等等.我们闭目就能想象朝廷对外国人的这些限制是出于何种心理规定出来的.康熙向传教士学西方自然科学,关系不错,而乾隆却把天主教给禁了.自高自大,无视外部世界,满脑天朝意识,这与以后的受rǔ挨打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乾隆在避暑山庄训斥外国帝王的朗声言词,就连历史老人也会听得不太顺耳.这座园林,已孱杂进某种凶兆.

  四

  我在山庄松云峡细读乾隆写了六首诗的那座石碑时,在碑的西侧又读到他儿子嘉庆的一首.嘉庆即位后经过这里,读了父亲那些得意洋洋的诗后不禁长叹一声:

  父亲的诗真是深奥,而我这个做儿子的却实在觉得肩上的担子太重了!("瞻题蕴jīng奥,守位重仔肩")嘉庆为人比较懦弱宽厚,在父亲留下的这副担子前不知如何是好,他一生都在面对内忧外患,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避暑山庄.

  道光皇帝继嘉庆之位时已四十来岁,没有什么才能,只知艰苦朴素,穿的裤子还打过补丁.这对一国元首来说可不是什么佳话.朝中大臣竟相摹仿,穿了破旧衣服上朝,一眼看去,这个朝廷已经没有多少气数了.父亲死在避暑山庄,畏怯的道光也就不愿意去那里了,让它空关了几十年,他有时想想也该像祖宗一样去打一次猎,打听能不能不经过避暑山庄就可以到"木兰围场",回答说没有别的道路,他也就不去打猎了.像他这么个可怜巴巴的皇帝,似乎本来就与山庄和打猎没有缘分的,鸦片战争已经爆发,他忧愁的目光只能一直注视着南方.

  避暑山庄一直关到1860年9月,突然接到命令,咸丰皇帝要来,赶快打扫.

  咸丰这次来时带的银两特别多,原来是来逃难的,英法联军正威胁着北京.咸丰这一来就不走了,东走走西看看,庆幸祖辈留下这么个好地方让他躲避.他在这里又批准了好几份丧权rǔ国的条约,但签约后还是不走,直到1861年8月22日死在这儿,差不多住了近一年.

  咸丰一死,避暑山庄热闹了好些天,各种政治势力围着遗体进行着明明暗暗的较量.一场被历史学家称之为"辛酉政变"的行动方案在山庄的几间屋子里制定,然后,咸丰的棺木向北京启运了,刚继位的小皇帝也出发了,浩浩dàngdàng.避暑山庄

  的大门又一次紧紧地关住了,而就在这支浩浩dàngdàng的队伍中间,很快站出来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女子,她将统治中国数十年.

  她就是慈禧,离开了山庄后再也没有回来.不久又下了一道命令,说热河避暑山庄已经几十年不用,殿亭各宫多已倾圮,只是咸丰皇帝去时稍稍修治了一下,现在咸丰已逝,众人已走,"所有热河一切工程,著即停止."这个命令,与康熙不修长城的谕旨前后辉映.康熙的"长城"也终于倾坍了,荒草凄迷,暮鸦回翔,旧墙斑剥,霉苔处处,而大门却紧紧地关着.关住了那些宫房舍倒也罢了,还关住了那么些苍郁的山,那么些晶亮的水.在康熙看来,这儿就是他心目中的清代,但清代把它丢弃了,于是自己也就成了一个丧魂落魄的朝代.

  慈禧在北京修了一个颐和园,与避暑山庄对抗,塞外溯北的园林不会再有对抗的能力和兴趣,它似乎已属于另外一个时代.康熙连同他的园林一起失败了,败在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的女人手里.热河的雄风早已chuī散,清朝从此yīn气重重、劣迹斑斑.

  当新的一个世纪来到的时候,一大群汉族知识分子向这个政权发出了毁灭性声讨,民族仇恨重新在心底燃起,三百年前抗清志士的事迹重新被发掘和播扬.避暑山庄,在这个时候是一个邪恶的象征,老老实实躲在远处,尽量不要叫人发现.

  五

  清朝的灭亡后,社会震dàng,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匆匆忙忙赶路去了.直到1927年6月1日,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深思.王国维先生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且不管它,只知道这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自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rǔ".他不会不知道明末清初为汉族人是束发还是留辫之争曾发生过惊人的血案,他不会不知道刘宗周、huáng宗羲、顾炎武这些大学者的慷慨行迹,他更不会不知道按照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巨变乃属必然,但是他还是死了.我赞成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王国维先生实在又无法把自己为之而死的文化与清廷分割开来.在他的书架里,《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乾嘉学派、纳兰性德等等都把两者连在一起了,于是对他来说衣冠举止,生态心态,也莫不两相混同.我们记得,在康熙手下,汉族高层知识分子经过剧烈的心理挣扎已开始与朝廷产生某种文化认同,没有想到的是,当康熙的政治事业和军事事业已经破败之后,文化认同竟还未消散.为此,宏才多学的王国维先生要以生命来祭奠它.他没有从心理挣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以后也是这样.但清末又是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末尾,因此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

  王国维先生到颐和园这也还是第一次,是从一个同事处借了五元钱才去的,颐和园门票六角,死后口袋中尚余四元四角,他去不了承德,也推不开山庄紧闭的大门.

  今天,我们面对着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却不能不想起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qiáng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5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