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春秋_贾志刚【完结】(60)

2019-03-10  作者|标签:贾志刚

  "怎么还不下手?"连称问,连老三急忙把刚才的事情简略说了一遍,连称一摆手:"别等了,就他们那几个人,还探听什么情报?杀。"

  连称一脚踹开大门,带着弟兄们就冲了进去,迎面遇上石之纷如带着两个人给襄公守门。双方也不打话,上来就互砍,石之纷如虽说是勇士,可是这帮人是正规军啊,一人一刀,把石之纷如给剁了。

  剁了石之纷如,连称带着几个弟兄进了屋里,迎面看见费场长。

  "你怎么不出去了?"连老三问他。

  "哼,叛贼,我堂堂一个国家gān部,怎么能和你们同流合污?"费场长说得大义凛然。

  "去你娘,老子还高级国家gān部呢。"连老三也没客气,一刀下去,剁了费场长。费场长还想喊一句类似"齐襄公万岁"之类的口号,可惜没能喊出来。

  齐襄公趴在chuáng上,缩成一团,动也不敢动。

  "砍了。"连称下令,连老三一刀过去,把齐襄公的头砍了下来。被砍下来的头骨碌碌滚到连称的脚下,连称一看,"嗯,不对,这个脑袋不对。"

  第82节:甜瓜命案(4)

  连老三急忙过来看,可不,这个脑袋连胡子也没有,长得像个女人,想起来了,这是小男宠孟阳的脑袋。

  看来,齐襄公是躲起来了。躲在哪里了?

  世界上有没有鬼?

  迅哥儿说:世界本没有鬼,说的人多了,便有了鬼。

  古龙说:世界无鬼,心中有鬼。

  所以,确实有鬼。

  连称发现在窗帘下面有一只鞋,毫无疑问是齐襄公的鞋。于是他掀开窗帘,看见了那只鞋,也看见了襄公。他感到奇怪的是,他看到的那只鞋并没有穿在襄公的脚上,襄公的脚上只有一只鞋。

  连襄公自己也感到奇怪,他不知道这只被野猪叼走的鞋,怎么就放在窗帘下面了。

  怎么回事?难道是费场长找到了鞋却藏在窗帘下说没有找到,以便给襄公一个惊喜?可惜费场长已经死了,这注定成为一个千古悬案。

  有人说这是彭生的冤魂在报仇,真有冤魂吗?

  不管怎样,连称的刀是客观存在的,那把刀很锋利,一刀下去,襄公就去见彭生了。

  所以,杀人灭口之前,最好还是谨慎一点。

  那一年是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

  --无知者无畏

  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

  公孙无知就是无知者无畏的典型代表。

  襄公被宰了,管至父和连称率领大军回到临淄,号称襄公荒yín无道,已被gān掉,而齐僖公生前曾有密令要无知继位,因此扶立无知为国君。

  虽然大家不喜欢齐襄公,但是也并不讨厌他,因为除了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之外,其他方面还是比较宽厚。而管至父和连称两人原本名声就不好,再加上无知是个著名的无赖,gān了很多坏事,跟每个大夫都有过过节。因此,没人赞成无知当国君,可是管至父和连称手中有军队,惹不起啊,只能认了。

  一个大夫叫雍廪的现在很害怕,为啥?因为他和无知有过节。几年前,雍廪和无知因为斗jī打起来了,雍廪力气大,把无知痛打了一顿。无知去襄公那里告状,反而被襄公痛骂了一顿玩物丧志之类的话,待遇减半。从那之后,无知算是恨死了雍廪。

  如今无知刚刚登基,不好大开杀戒,因此也就没有动雍廪。可是雍廪担心啊,他担心无知终究要报复他,于是他悄悄地找了几个大夫商量,结果大家都很害怕,因为大家都得罪过无知。

  这下好了,人多力量大,人多胆量大。

  "办了他们。"大家一致同意。

  具体的过程这里不多说了,也就是弄了一个鸿门宴类型的宴会,宴会上一摔酒杯,埋伏的弟兄们就出来杀人。

  就这么简单,无知、管至父和连称就被gān掉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得罪人太多了,千万不能当官,否则那就是自己找死。

  所以,无知真的很无知。

  现在的问题来了:无知死了,谁来当国君?

  伟大人物要出场了,这次是真的要出场了,请保持肃静,手机调到震动,要上厕所的忍一忍。

  第83节:管鲍之jiāo和管跑跑(1)

  管鲍之jiāo和管跑跑

  从开始动笔那一天,就盼望着早一点写到这里。

  管鲍之jiāo是古人经常提到的一个典故。古人动不动就说自己跟谁是管鲍之jiāo云云,其实,除了管鲍之jiāo本身,再也没有过管鲍之jiāo,中国没有,全世界都没有。不谦虚地说,管鲍之jiāo那是蝎子巴巴--独一份。

  前面的一些人物,对于郑庄公和祭足,那是佩服;对周公,那是崇敬;而对于管鲍,用崇拜合适一些。

  --管鲍之jiāo

  人物介绍

  管仲:字夷吾,本姓姬,颍上人(今属安徽省),齐国士人,周穆王后代。

  鲍叔牙:本姓姒,鲍邑人(今山东丙城东),齐国士人,大禹后代。

  什么是士?卫士?零分;士兵?零分;gān部的gān写反了?有点意思了,可是还是零分。

  看来,需要普及一下知识。

  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天子为天下大宗,所以称为"宗周",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王的众子则封为诸侯,为王国的小宗。诸侯在其国为大宗,世子世袭,诸侯的众子则封为卿大夫,为侯国的小宗。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为大宗,嫡长子世袭,卿大夫的众子则被封为士,为卿大夫的小宗。

  士的地位低于大夫,而高于庶人,属于低级没落的贵族。按制度他们享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习礼、乐、she、御、书、数六艺,凭着学习到的技能,服务于君主和卿大夫身边,充当低级官吏,或以武艺韬略在军队中充当骨gān;或行侠远游,求人赏识,以至为知已者死;或以文才谈辩论理,教授生徒,著书立说;或以技艺从事工商方术之事。

  简单说罢,士就是出身红五类,但是除了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之外,什么也没有的那一群人。举个例子,譬如你爷爷是老红军,你哥哥现在混到了副部级,那就属于卿大夫阶层,可是你只混到了大学讲师或者科级以下公务员,你就算士了。

  按照管仲的情况看,祖上是周穆王的儿子,大概从周穆王的孙子开始从周朝来到齐国做大夫,然后经过若gān代,管至父属于嫡系,继承了祖上的职位,而管仲这一支最终就成了士,祖上的遗产分不到手,只能靠自己混。

  鲍叔牙情况相仿,祖上应该是周边姒姓小国的公子(基本上不是谭国就是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来到齐国做了大夫。到了鲍叔牙这一代,也成了士人。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志向相同,兴趣相近,两家家庭背景相似,因此,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两人的特点是不相同的,管仲才华出众,鲍叔牙待人真诚。于是,这两个朋友之间发生了以下著名的故事。

  两个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出资少,鲍叔牙出资多。赚钱之后结算,管仲分得多,鲍叔牙分得少。

  "小鲍,你脑子进水了?你出钱多,怎么分得反而少?"有人问鲍叔牙。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0/29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