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挺靠谱_袁腾飞【完结】(87)

2019-03-10  作者|标签:袁腾飞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法国为了换取英国支持它在越南获得的利益,便接受了英国的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代表,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出兵。

  “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法进入中国内地活动,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

  英法联军每隔10分钟向广州开pào一次,炫耀武力,叶总督拒不跟洋人谈判。他的政策被后人总结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总督的方式似乎比较符合进退失度、既怕挨打又想维护风度的咸丰爷的作风。洋人打来,叶名琛请示朝廷怎么办,咸丰皇帝圣谕:中原未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就是不能跟洋人打仗。皇帝告诉叶总督上不可rǔ国体,下不可开战事。叶名琛就傻了,皇上这算什么主意?不rǔ国体就得打仗,不打仗就得rǔ国体,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求吕dòng宾显灵吧,亭子里挂着吕大仙的画像,吕祖显灵保佑我打退英法,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广州,叶名琛被俘,押走上船。上船的时候,叶总督心情很放松,顶戴花翎补服纱褂打扮得跟上朝似的,随从以手指海,示意他自尽以全臣节,他装没看见。等船开了叶大人发话了,我要到英国面见英王,与她当面论理,给她上课去。我打不过她,还说不过她吗?两榜进士,两广总督,中国差不多最有学问的人,就这样认识世界,没学问的中国人也不想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叶名琛被侵略军俘虏,解往印度加尔各答,辗转流离,不食异乡粟米绝食而亡。这位清末的官吏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流亡海外,客死他乡。

  名将的溃败

  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20年后,大清还是这样的,有海无防,太容易打了,联军一下就攻占了广州。占领广州后,第二站定海,第三站就直奔天津,终点站北京,路线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模一样,特快。

  1858年英法联军夺取大沽pào台,占领天津。美俄两国公使也随同到达天津白河口外。皇上派人议和,英法美俄四国qiáng迫朝廷签订了《天津条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公使进驻北京是符合国际法的,但就这一条皇帝最不能接受。我宁可多开几个口岸,多赔一点钱,公使进京绝对不允许,我不能面见外夷。外夷见我不下跪,这绝对不行。后来,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中国大概第一个见洋人公使的是同治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紫光阁是专门接见越南、朝鲜这些藩属国的地方,洋人也不知道,傻呆呆地来了,见本国君主是三鞠躬,见大清君主是五鞠躬。大清直至1875年,才开始向外派出使节,第一个出使英国的是郭嵩焘,也算礼尚往来了。

  第二,开放十个通商口岸,这十个通商口岸已经遍及中国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

  第三,外国舰船进长江。这破坏了中国内河主权,领海早就已经破坏过一回了,又破坏了中国的内河主权。内河绝对不能对外开放,美国军舰有访问上海的,访问湛江、青岛都可以,什么时候见过美国军舰访问武汉?长江万吨巨轮都能进去,一般驱逐舰当然可以进去,但我们不会邀请美国军舰访问武汉,内河绝对不对外开放的,但当时都开了。

  第四,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经商传教。最起码人家可以踏遍你的山山水水,搞间谍活动很方便。最后你还得赔款。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从大沽pào台撤兵。1860年,联军再战天津,进bī北京,所为何事?咸丰帝一直对于英法侵略者自行退去抱有幻想。《天津条约》满足了英法联军的要求,但对于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等条款一直没有答应。朝廷调蒙古名将僧格林沁亲王同英法联军作战。蒙古骑兵在八里桥之战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pào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敌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对清军的英勇作战做了详细的描述: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实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jīng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做是伟大的、尊贵的……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讹传讹,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一大谬误。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我们。他们的军队是由25000名骑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然而还是打不过人数较少的欧洲人,这也的确是事实。法国和英国的pào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像样的pào。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

  联军此时的装备水平可比第一次鸦片战争qiáng多了,最起码子弹是定装,不用先倒药再装弹丸了,she速比那时候快多了,我们依旧还是刀矛弓箭,还是这玩意儿,镫里藏身,连马都炸死了,镫里能藏什么身?联军阵亡十余人,伤20人,清军却是损失惨重。咸丰帝本打算“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但接到僧王溃败的消息,便顾不得群臣对他坚守京师的请求,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避暑山庄。

  恭亲王的委屈

  僧王本打算战死沙场以报国家的,突然接到皇上圣旨:“卿以国家依赖之身,而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僧王一看皇上不让我死,那就别死了,追随皇上去吧。皇上奔哪儿了?承德,到木兰围场打猎去了。洋人打到家门口了,天子亲征?兵都没了,带谁亲征去,怎么办啊?所以宗庙社稷黎民百姓就抛给了侵略者,让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皇上到木兰围场打鸭子、兔子去了。

  恭亲王可就气着了,平时不用我,让我闲废了这么多年,国难临头,你跑了,让我在这儿待着,签订城下之盟?

  恭亲王与咸丰都是宣宗皇帝的儿子。宣宗共有九子,咸丰是老四,恭亲王是老六,头三个儿子都死了,老四就变成了老大。清朝的皇子读书都是很用功的,哪个皇上的字拿出来都是书法家的水平。宣宗的大皇子读到22岁,应该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了,皇上还让他念书,他念烦了,整天吊儿郎当。老师就批评他,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君临天下,怎么做皇帝?他当时被bī恼了,跟老师说,我当了皇帝第一个剁了你。老师一听,找家长告状去了。宣宗急了:“把那畜生给我叫来!”大阿哥奕纬哆哆嗦嗦地来了,跪下磕完头,刚一起身,皇上一看:“没出息的东西!”一脚踹去,没想到,躺了三天死了。然后老二老三也跟着死了,不知道是吓的还是怎么了。

  所以宣宗皇帝一直无子,他非常后悔,怎么就把儿子一脚给踹死了呢。后来老来得子,49岁才有了咸丰皇帝,然后五六七八九就接上了,九个儿子。老四居长,老六贤德,现在历史学家给老六做智商测算,按照他的文治武功、待人接物各方面的得分跟乾隆大帝接近。要能即位的话,最起码没有慈禧太后祸国乱政这些事了。但历史不能假设,到底立谁,宣宗皇帝也拿不准主意,那就围场she猎,考校两个人的武功吧。咸丰皇帝肯定武功不如奕,奕自创的刀法枪法,都留在中华武术的套路里了,文武全才。咸丰不行,怎么办呢?打猎的时候他一枪不放,一箭不发,jiāo了白卷。等宣宗一问,他说我不忍心打,chūn天草木繁育,万物生长,我怕误伤母shòu,使小shòu失亲,小shòu没有母亲,没有奶喝,也会饿死,所以我不忍心打。皇上非常高兴,我儿仁孝啊,大清以孝治天下,你对动物都这么爱护,将来能不爱护黎民百姓吗?奕非常生气,你明明打不着,却说不忍心,我费了这么半天劲,弄一个nüè杀动物,哪儿说理去?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7/20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