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散文选集_郭沫若【完结】(31)

2019-03-10  作者|标签:郭沫若

  到了这儿,穿过场,还得朝西北走去。平坦的石板路,蜿蜒得三四里的光景,便引到一条相当壮丽的高滩桥,所谓高滩桥就是飞雪崖的俗名了。

  桥下小河阔可五丈,也就是赖家桥下的那条小河——这河同乡下人一样是没有名字的。河水并不清洁,有时完全是泥水,但奇异的是,小河经过高滩桥后,河chuáng纯是一片岩石,因此河水也就顿然显得清洁了起来。

  更奇异的是,岩石的河chuáng过桥可有千步左右突然斩切地断折,上层的河chuáng和下层相差至四五丈。河水由四五丈高的上层,形成抛物线倾泻而下,飞沫四溅,惊雷远震,在水大的时候,的确是一个壮观。这便是所谓飞雪崖了。

  到了高滩桥,大抵是沿着河的左岸再走到这飞雪崖。岸侧有屈折的小径走下水边,几条飞奔的瀑布,一个沸腾着的深潭,两岸及溪中巨石磊磊,嶙峋历落,可供人伫立眺望。唯伫立过久,水沫湿衣,虽烈日当空,亦犹雨其蒙也。

  河chuáng断面并不整齐,靠近左岸处有岩石突出,颇类龙头,水量遍汇于此,为岩头析裂,分崩而下,譬之龙涎,特过猛烈。断chuáng之下及左侧岩岸均洼入成一大岩xué,俨如整个河流乃一宏大爬虫,张其巨口。口中乱石如齿,沿绕齿chuáng,可潜过水帘渡至彼岸,苔多石滑,真如在活物口中潜行,稍一不慎,便至失足。

  右岸颇多乱草,受水气润泽,特为滋荣。岩头有清代及南宋人题壁。喜欢访古的人,仅这南宋人的题壁,或许已足诱发游兴的吧。

  我们的一群,在午前十时左右,也走到了这儿。在我要算是第五次的来游了。虽久雨新晴,但雨量不多,因而水量也不甚大,在水帘后潜渡时遂无多大险厄。是抗战的恩惠,使我们在赖家桥的附近住上了四个夏天和秋天,而我是每年都要来游一次,去年还是来过两次的;可每次来都感觉着就和新来的一样。

  我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便看到清代的一位翰林李为栋所做的《飞雪崖赋》,赋文相当绮丽,是他的学生们所代题代刊在岩壁上的,上石的时期是乾隆五年。当年曾有一书院在这侧近,现在是连废址都不可考了。李翰林掌教于此,对这飞雪崖极其心醉。赋文过长,字有残泐,赋首有序,其文云:

  崖去渝郡六十里,相传太白、东坡皆题诗崖间,风雨残蚀,泯然无存。明巡按詹公朝用,阁部王公飞熊,里中人也。凿九曲池,修九层阁,极一时之盛游。而披读残碣,无一留题。

  的确,九曲池的遗迹是还存在,就在那河chuáng上层的正中,在断折处与高滩桥之间,其形颇类亚字而较复杂。周围有础xué残存,大约就是九层阁的遗址吧。

  但谓“披读残碣,无一留题”,却是出人意外。就在那《飞雪崖赋》的更上一层,我在第二次去游览的时候,已就发观了两则南宋人的留题。一题“淳熙八年正月廿七日”,署名处有“李沂”字样。这一则的右下隅新近修一观音龛,善男善女们的捐款题名把岩石剜去了一大半,遂使全文不能属读,但残文里面有“曲水流觞”及“西南夷侵边”字样,则上层河chuáng的亚字形九曲池,是不是明人所凿,便成问题了。另一则,文亦残泐,然其大半以上尚能属读:

  (飞)雪崖自二冯而后,未有名胜之

  (游),(蜀)难以来,罕修禊事之典。

  (大帅)余公镇蜀之九年,岁淳辛亥,太

  (平)有象,民物熙然。灯前三日,何东叔,

  (季)和,侯彦正,会亲朋,集少长,而游

  (其)下。酒酣笔纵,摩崖大书,以识

  岁月。…………

  …………

  末尾尚有两三行之谱,仅有字画残余,无法辨认。考“淳辛亥”乃南宋理宗淳十一年(西纪一二五一年),所谓“余公镇蜀”者,系指当时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事之余。余字义夫,蕲州人,《宋史》中有传。蕲州者,今之湖北蕲chūn县。余治蜀,大有作为,合川之钓鱼城,即其所筑;当时蒙古势力已异常庞大,南宋岌岌乎其危,而川局赖以粗安。游飞雪崖者谓为“太平有象,民物熙然”,足证人民爱戴之殷。乃余本人即于辛亥后二年(宝元年癸丑)受谗被调,六月仰毒而死,史称“蜀之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盖有以也。

  这两则南宋题壁,颇可宝贵;手中无《重庆府志》,不知道是否曾经著录,所谓“二冯”亦不知何许人。在乾隆初年做《飞雪崖赋》的翰林对此已不经意,大约是未经著录的吧。我很想把它们捶拓下来,但可惜没有这样的方便。再隔一些年辰,即使不被风雨剥蚀,也要被信男信女们剜除gān净了。

  在题壁下留连了好一会,同行的三十余人,士女长幼,都渡过了岸来,正想要踏寻归路了,兴致勃勃的应对我说:“下面不远还有一段很平静的水面,和这儿的情景完全不同。值得去看看。”

  我几次来游都不曾往下游去过,这一新的劝诱,虽然两只脚有些反对的意思,结果是把它们镇压了。

  沿着右岸再往下走,有时路径中断,向草间或番薯地段踏去,路随溪转,飞泉于瞬息之间已不可见。前面果然展开出一片极平静的水面,清洁可鉴,略泛涟漪,淡淡秋阳,爱抚其上。水中岩chuáng有一尺见方的孔xué二十有八个,整齐排列,间隔尺余,直达对岸,盖旧时堰砌之废址。农人三五,点缀岸头,毫无惊扰地手把锄犁,从事耘植。

  溪面复将屈折处,左右各控水碾一座,作业有声。水被堰截,河chuángluǒ出。践石而过,不湿步履。

  一中年妇人,头蒙白花蓝布巾,手捧番薯一篮,由左岸的碾坊中走出,踏阶而下,步至河心,就岩隙流澌洗刷番薯。见之颇动食兴。

  ——“早晓得有这样清静的地方,应该带些食物来在这儿‘辟克涅克’英文picnic,野餐之意了。”

  我正对着并肩而行的应这样说。高原已走近妇人身边,似曾略作数语,一个洗gān净了的番薯,慷慨地被授予在了她的手中。高原短发垂肩,下着yīn丹布工装裤,上着白色绒线短衣,两相对照,颇似画图。

  过溪,走进了左岸的碾坊。由石阶而上,穿过一层楼房,再由石阶而下便到了水磨所在的地方。碾的是麦面。下面的水伞和上面的磨石都运转得相当纡徐。有一位朋友说:这水力怕只有一个马力。

  立着看了一会,又由原道折回右岸。是应该赶回土主场吃中饭的时候了,但大家都不免有些依依的留恋。

  ——“两岸的树木可惜太少。”

  ——“地方也太偏僻了。”

  ——“假使再和陪都接近得一点,更加些人工的培植,那一定是大有可观的。”

  ——“四年前政治部有一位秘书,山东人姓高的,平生最喜欢屈原,就在五月端午那一天,在飞雪岩下淹死了。”

  ——“那真是‘山东屈原’啦!”

  大家轰笑了起来:因为同行中有山东诗人臧云远,平时是被朋侪间戏呼为“山东屈原”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1/4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