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_郭廉夫【完结】(47)

2019-03-10  作者|标签:郭廉夫

  鸭头丸《鸭头丸》是中国书法吏上的名作,因帖首有"鸭头丸"三字而得名,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帖仅两行十五字,是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文云:"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早在《宣和书谱》中已有著录,定为王献之作品,后来,宋高宗认为是王羲之书。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 年)敕赐此帖与柯九思。柯九思仔细研究,发现不是王羲之书,而是王献之书。明代陈继儒《妮古录》说:"今皇帝天藻飞翔,雅好书法,每携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便。"可见他们都非常重视这一稀世珍宝。

  《鸭头丸》通篇随意潇洒,行笔流畅,其字势字形富有变化,结体散朗多姿,俯仰顾盼。"不"、"佳"、"与"是正的,其他字均有俯,有仰,就是一个字"故"字,其"古"俯首,而反文却有后仰之势。此帖仅有两句,每句开始时蘸墨一次,由润到枯,形成润与枯、浓与淡的对比,有一种节奏感。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于,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这乃是书家的经验总结。"当必"二字连笔而书,因"必"笔画不多,与前后茂密的笔画形成对比,使整幅作品有疏有密。张怀瓘对王献之的草书作过这样的评价: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或大鹏转风,长鲸喷làng,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这篇著名作品虽然字数不多,却表现出王献之外拓的笔法和非凡的气势,显示了"丹xué凤舞,清泉龙跃"的艺术风格。

  中秋帖《中秋帖》传为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前人对此帖多有疑议。张丑在《清河书画妨》中说此帖不是真迹而是唐人临本。吴升《大观录》则认为此帖"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此曾见于米氏《书史》,自为元章(米芾)所临无疑。"相传此帖原来称为《十二月帖》,全文共三十二字:"十二月割至不?

  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等大军。"《中秋帖》是从《十二月帖》临出,其中略去了一些文字。据米芾的《书史》记载,他曾以宝玩书画从苏激那里换来《十二月帖》作为自己的收藏。米芾收藏古代书画十分丰富,他临摩本领极高,所临作品可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米芾将其真迹自己保存起来,以节临《十二月帖》而成的《中秋帖》示人。这样《中秋帖》作为王献之的真迹流传下来。这种分析意见是可信的。虽然《中秋帖》与《十二月帖》存有一定差异,其结字神态、用笔习惯,留有米芾的书法痕迹:少方笔过圆骨,但仍接近于王献之的书风。这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

  《十二月帖》并不是纯粹的草书而是行草相杂。行书易识,草书流便,两者结合在一起,面貌一新,从而一改古质的旧体而成为今妍的新体。

  ① [唐]张怀瓘:《书断》。

  《中秋帖》字字相连,索回曲折,一笔直下,一气呵成,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褚遂良曾题曰:"大令《十二月贴》";米芾称赞道:"运笔如火著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①这种一笔书对抒发情感特别适合,故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赏识和推崇。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火箸画灰",今天不少论著都将它写成"火筋画灰",其原因是古籍所载为"火筯画灰","筋"是"箸"的异体字,"筯"少一笔就使人莫明其妙了。

  ① [宋]米芾:《书史》。

  第三章 二王书法比较及影响  一、二王书法比较

  王献之与其父亲王羲之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卷首就这样说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古往今来,许多评论家在评述王羲之时联系王献之,在评述王献之时联系王羲之,将他们父子的书法相互对比,不少人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评鉴,往往扬此抑彼,见仁见智,褒贬下一。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而将王献之的书法说得简直是一败涂地,此事前面已论及,毋庸赘述。

  有人认为王献之不及王羲之。

  李唐后主说: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南朝齐王僧虔(王洽的重孙)曾说:献之远不及乃父,而媚趣过之。

  有人认为就某一书体来说王献之超过了王羲之,发展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道: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xué风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跳海移山,翻波簸岳。

  虞龢在《论书表》中说: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

  有人认为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各有特色,更有人认为他们两人在书法史并驾齐驱。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张怀瓘对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不同艺术特色这样说: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据礼乐,则献不继羲。又云: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②。huáng山谷说: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③huáng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说:羲之诸子,皆得家范,而大令之书特知名。而逸少方驾者,盖能本父之书意,所循者大故也。

  明丰坊《书诀》说:右军用笔内棍,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jīng神散朗而入妙。

  沈尹默认为,"羲之如金",沉着含蓄,即"内擫"笔法;"献之如玉",即"外拓"笔法。他认为内撅如锥画沙,收敛意多,是古隶笔法;外拓如屋漏痕,豪放、飘逸,古质而今妍,是今草笔法。

  王献之、王羲之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最明显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士一样,清真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一言以蔽之,潇洒。现代作家王蒙说:"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jīng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潇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jīng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①王献之、王羲之怀着这种心态、jīng神、风度去进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破成规的束缚,不拘于法,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之美。王献之的书法乃是于"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王世贞曾说:大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餮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①这是人格与书格的统一,"风格即人"也是这个意思。潇洒风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时代很多人效法。王世贞在《艺苑危言·附录》中评论赵盂頫的某些作品时说:"尤遒媚潇散,有王会稽父子风。"我们还可以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一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美分秀美和壮美,也就是古代所说的yīn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三羲之、工献之的书法,都传于秀美一路,古代用"媚"进行品评概括。王澍在他的《虚舟题跋·文征明隶书千字文》中道:羲之书《兰亭》,破坏秦汉浑古风格,为后世妍媚者开前路。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7/5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