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_郭廉夫【完结】(49)

2019-03-10  作者|标签:郭廉夫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在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被视为正宗的中国传统艺术加以学习与传播。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早在中唐时代就传人日本,一说是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的。

  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鉴真接受日本僧荣叡、普照大师的请求,毅然发愿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失败了,第六次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 年)和他的弟子一起东渡成功,到达日本。

  日本真人元开所撰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详细记载了鉴真带到日本的物品,其中有"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小王真迹三帖"。日本早期著名女书法家安宿媛(光明皇后)曾经认真临写过王羲之的《乐毅论》,其笔力遒健,被誉为"日本第一小楷"。日本平安朝初期,僧人最澄来唐学禅、学法,他的字脱胎于唐代的《怀仁集王圣教序》,是日本"三笔"之前第一流书法家。所谓"三笔"是指空海、桔逸势和嵯峨天皇,他们是奈良时期派到唐朝留学的,他们学习研究中国书法很有成绩。据说唐宪宗曾命空海补写过宫廷屏风上的王羲之法书缺字。嵯峨天皇的字严整浑厚,是学欧阳询的,而欧阳询又是学王羲之的。代入之,嵯峨是王羲之书法在日本的又一传人。

  唐亡以后,从日本崛起的"三迹"书怯可以看出王羲之书法仍香烟不断。

  所谓"三迹",是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滕原行成三位书法家的誉称。道风学王羲之书法很有成就,号称"羲之再世"。佐理学王羲之书法与日本民族书法结合起来,其作品益臻完美,被誉为"当代第一名家"。日本人把"三迹"归纳为:"道风得羲之骨"、"佐理得羲之皮"、"行成得羲之肉"。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日本书坛许多书法家醉心于王羲 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对日本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 虞稣:《论书表》,孙过庭《书谱》也引过,文字大同小异。

  ② 虞稣:《论书表》,孙过庭《书谱》也引过,文字大同小异。

  ③ [唐]虞世南:《笔髓论》,传为王羲之《书论》。

  ④ [唐]虞世南:《笔髓论》,传为王羲之《用笔赋》。

  ⑤ 传为王羲之《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均有类似言论。

  附 录 王羲之·王献之年表.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 王羲之一岁

  此年仍处于八王之乱中,河间王乂、成都王颖举兵讨太尉、长沙王义。

  惠帝逃出洛阳。陆机、陆云为成都工颖所杀,陆机有《平复帖》传世。

  王羲之生于此年,有陶弘景《真诰·注》、尚杲《瀑布山展墓记》、张怀瓘《书断》为证。

  惠帝永安元年(304 年) 王羲之二岁

  匈奴人刘渊称大单于, 建汉国,称汉王。

  李雄称成都王。

  惠帝永兴二年(305 年) 王羲之三岁

  王羲之父上旷,原为丹阳太守(治所在南京),在此年十二月 右将军陈敏反晋攻秣陵时,弃官而逃。

  永兴三年(306 年) 王羲之四岁

  东海王越入洛阳先后杀七王,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十一月惠帝被毒杀,司马炽即位,为怀帝。

  王雄称帝,国号大成。

  怀帝永嘉元年(307 年) 王羲之五岁

  王旷首建过江之策。

  王导携钟繇《尚书宣示表》过江,后传羲之。

  永嘉二年(308 年) 王羲之六岁

  刘渊称汉帝,以蒲于(今山西隰县)为都。

  永嘉三年(309 年) 王羲之七岁

  王羲之父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与刘聪jiāo战,超、融阵亡,而告失败。从此上旷行踪、史无记载,后人有多种猜测。

  王羲之此年开始学习书法,卫铄为启蒙老师。

  永嘉四年(310 年) 王羲之八岁

  王敦奔建邺琅邪王睿处。睿任其为安东军谘祭酒。

  汉刘渊卒,于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自立为帝。

  永嘉五年(311 年) 王羲之九岁

  六月汉刘曜等陷洛阳,俘怀帝并将其押迁平阳,杀晋官,掘诸陵。

  中原十族南迁,十二月镇军长史周■投奔琅邪王睿,并见王导。

  永嘉六年(312 年) 王羲之十岁

  过江士族名流王导、周■等于新亭饮宴。

  王羲之伯父王庾为鄱阳内史。

  永嘉七年(313 年) 王羲之十一岁

  晋怀帝被汉刘聪杀害。太子司马邺在长安继位,为■帝。任琅邪王睿为左丞相。为避司马邺之讳,八月改建邺为建康。

  憨帝建兴二年(314 年) 王羲之十二岁

  传王羲之发现父亲枕中《笔论》,书大进。卫夫人说:"此儿必见用笔决也,妾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建兴三年(315 年) 王羲之十三岁

  "年十三,尝谒周颌,■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先割啖羲之,由是始知名。"(《晋书·王羲之传》)

  建兴四年(316 年) 王羲之十四岁

  十一月刘曜进兵关中,陷长安,愍帝降,被解押至平阳,西晋灭亡。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 年) 王羲之十五岁

  三月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十二月愍帝被刘聪所杀。

  建武二年(318 年) 王羲之十六岁

  三月晋王睿称帝,为元帝,改元大兴。

  王羲之以伯父王廖为师学习书画。

  大兴二年(319 年) 王羲之十七岁

  六月,汉上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冬,石勒称大将军。赵王(史称后赵)。

  大兴三年(320 年) 王羲之十八岁

  祖逖胜后赵兵,收复雍丘(今河北杞县),huáng河以南归晋。

  谢安、孙绰,郗昙、司马里生于此年。

  大兴四年(321 年) 王羲之十九岁

  祖逖因北伐无望,忧郁病发,卒于雍州。

  永昌元年(322 年) 王羲之二十岁

  正月王敦举兵于南昌,东进建康,王导率宗族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

  王敦攻入石头城杀周■、戴渊、刁协,刘隗投奔后赵。

  元帝卒,太于绍继位,为明帝。王导辅政。

  王■卒。

  明帝太宁元年(323 年) 王羲之二十一岁王导为司徒,郗鉴为尚书令。

  郗鉴向王导求婿,王导令前来的门生任选,当时正坦腹东厢的王羲之被选中。

  太宁二年(324 年) 王羲之二十二岁

  六月工敦再次反晋,王导、郗鉴等讨敦。七月王敦病逝。

  其官兵溃散。

  太宁三年(325 年) 王羲之二十三岁

  明帝卒,五岁太子衍继位,为成帝。庾氏太后(庾亮妹)临朝。

  王导、庾亮辅政。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在此年前后。

  成帝咸和元年(326 年) 王羲之二十四岁

  《晋书》本传云:"在郡两年而苏峻作逆。"苏峻作逆在咸和二年十一月,七推该是此年。

  咸和二年(327 年) 王羲之二十五岁

  十一月苏峻、祖约以讨庾亮为名反晋。

  十二月徙封琅邪王昱为会稽王。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9/5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