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_郭廉夫【完结】(52)

2019-03-10  作者|标签:郭廉夫

  多日帖豹奴帖

  舍于帖破羌帖

  择药帖省书增感帖

  昨见帖官奴帖

  雪候帖圣教序

  知远帖兴福寺

  碑遇信帖

  伏想清和帖王献之

  运民帖

  八日帖洛神赋

  转佳帖鸭头丸帖

  大热帖甘九日帖

  吾唯帖地huáng汤帖

  西问帖中秋帖

  中郎女帖鹅群帖

  发瘧帖十二月帖

  如常帖送梨帖

  狠毒帖相过帖

  冬中帖诸舍帖

  丘令帖永嘉帖

  采jú帖鹅还帖

  增慨帖授衣帖

  奉别帖不谓帖

  承别帖吴兴帖

  馀杭帖先夜帖

  节过帖阿姨帖

  夏节帖阿姑帖

  岁尽帖月终帖

  卫军帖

  兰亭宴集四十二人名单

  兰亭诗集作者(二十六人)与无诗者(十六人):

  右将军王羲之琅讶王友谢安司徒左西属谢万前余杭令孙统左司马孙绰中军参军孙嗣散骑常侍郗昙颖川庾友颖川庾蕴行参军曹茂之上虞令华茂荣阳桓伟陈郡袁峤之王玄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涣之工彬之王蕴之行参军王丰之郡功曹魏滂镇郡司马虞说郡五官谢绎行参军徐丰之徐州西平曹华会中十一人诗两篇成:

  王羲之谢 安谢 万孙 统孙 绰袁峤之王凝之王肃之工徽之王彬之王丰之十五人诗一篇成:

  孙嗣郗昙庾友庾蕴曹茂之华茂桓伟王玄之王涣之王蕴之徐丰之魏滂虞说谢绎曹华十六人诗不成各饮酒三觥:

  前余杭令谢藤侍郎谢瑰行参军邱旄府主簿任凝王献之行参军杨模府主簿后绵任城吕系参军孔盛参军馏密府功曹劳夷前长岑令华耆镇国大将军卞迪任城吕本彭城曹湮山yīn令虞谷(四十二人名单录自清人韩炼《兰亭集》目录):

  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一书法史疑案又起争议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临河序》、《楔序》、《禊帖》,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书法帖。相传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3 月3 日,名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yīn(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并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法帖相传之本,共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兰亭序帖》自被唐太宗李世民断定为王羲之的真迹,经过历代帝工重臣竭力推崇和士大夫的宣扬,被视作不可侵犯的"神物"。但是,历史上仍然不断有人提出疑议,谈论它的真伪。清代学者李文田就曾指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不仅从书法上说来有问题,就是从文章上来讲也有问题。

  郭沫若经过考证,于1965 年5 月撰写了一篇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文章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部文字,兴感无端,不符合工羹之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的"(半真半假)的作品;它的书体也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同,认为是隋唐人所伪托的赝品。一-他在稍后几年写的《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中,回顾这次讨论,概括地重述了他的看法:"《兰亭序帖》虽伪,并不贬低它的价值,只是它不是王右军所书而已。不仅字迹不是王右军所书,序文的后半段也不是王右军所作;这样说也并不贬低王右军的价值。一定要坚持《兰亭序》文的后半段绝非伪作,那倒是有损于王右军的。"1965 年6 月,郭沫若这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在《光明日报》(6 月10 日至11 日)和《文物》杂志(第6 期)同时发表。当时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看了,不同意此文的观点,写了一篇《<兰亭>的真伪驳议》,与郭沫若辩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还在多处讲到"窃以大宗之玄鉴,欧阳信本之jīng模。当时尚复有何《兰亭》真伪之可言"。高的文稿写成后,曾先寄给章士钊看过。经过章氏指点,加以修改后,又于7月14 日寄给章士钊,请他推荐给毛泽东"评鉴",希能"得以公表"。

  7 月16 日,章士钊写信给毛泽东。他在信中介绍了高二适的简况,同时推荐高文,希望能够发表。章士刽在信中写道:润公主席座右。兹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字出《柳集》)。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作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岁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铡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郭公扛此大旗,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雅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鄙意此人民政权下文治昌明之效,刽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酌量赐于处理,感逾身受。

  耑此藉叩政绥

  章士钊 谨状

  七月十六日

  该生致刽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泽东看过高二适的文章和信以及章士钊的来信,7 月18 日曾复信给章士刽说:"各信及《指要》下部,都己收到,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上部也还想再读一遍。另有友人也想读。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jīng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等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柳文》上部,盼即寄来。"

  同日,毛泽东还把有关信函,文稿以及回复章士钊的信,一起送给郭老。

  他在信中写道: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

  敬颂安吉!并向立群同志问好。

  毛译东1965 年7 月18 日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郭沫若接得此信,非常高兴。他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发表高二适的文章,并准备写文章同他讨论。二争议在报纸上展开7 月23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高二适的文章。8 月12 日,郭沫若写了同高二适进行讨论的文稿《<驳议>的商讨》送jiāo报社。郭沫若在文中说:他已仔细地阅读了高二适的文章。"对于学术问题,高先生肯把不同的意见提供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很好的事。《兰亭序》依托说,如果经过《驳议》,证明确实是'站不住脚',我愿意认错,撤销这种说法。但在仔细阅读了《驳议》之后,却感觉着这种说法尚未被驳倒。因此,我要把我的意见再写些出来,作进一步的商讨。"郭沫若在反驳高二适的时候,摘引了清代名书画家赵之谦批评唐太宗的一段话:"??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摹勒之事,成于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尊为鼻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人千方眼孔,竟受此一片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其后郭沫若写道:"与赵之谦'妄言'相比,高先生的《驳议》却是在绝对信仰唐太宗及其群臣。??既是'玄览',又是'睿赏',凡是唐太宗所过目的,便绝无真伪可言。高先生之信仰唐太宗,似乎比唐初群臣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高二适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后,毛泽东一直关注这场讨论。8 月17 日,毛泽东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在北京人大会堂接见出席一次会议的部队gān部时,曾向参加接见的康生问起"郭老的《兰亭序》官司怎样了,能不能打赢?"当天,康生写信告诉郭沫若说:"今天在接见部队gān部时,主席问我:'郭老的《兰亭序》官司怎样了,能不能打赢?'看来主席对此问题颇有兴趣。我回答说,可以打赢。当然这些头脑顽固的人要改变他们的宗教迷信是难的。然后我又将您的两篇文章的大意简要的告诉了他,又将找到的孙星衍的材料也告了他。他说如果确实,倒是有用的,最后我说等郭老文章改好,可以送给主席看看。看样子他是愿意看的。"(在此以前,康生看过郭沫若反驳高二适的《<驳议>的商讨》文稿清样,曾于8 月15 日写信给郭沫若说:"大作《<驳议>的商讨》,已读过多遍,写得很好,文章的风格很高,论据充足,很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初看似乎是'心平气和,而实际上是反驳对方最有力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2/5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