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评传_刘忆江【完结】(29)

2019-03-10  作者|标签:刘忆江

  63参见《中朝关系通史》第633页。

  64《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52页。

  65《庚子西狩丛谈》第109—110页。

  66《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698页。

  67陆奥宗光:《蹇蹇录》,参见《中朝关系通史》第632页。

  68《中朝关系通史》第637页。

  69《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06页。

  70如驻朝清军统帅叶志超鉴于日本不断增兵,且开始派小队日军在牙山周边侦察,6月25日(旧历5月22日)电告李鸿章:“我愈坚定,彼愈猖獗,不添大兵,摄以威势,恐养痈成患,一溃难收。……务求中堂主持,将彻底情形转达总署,速发大兵,以弭大患。”但李复电认为,“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挑衅”;嘱其“仍坚忍,勿张皇”。7月1日(旧历6月9日),鉴于局势日益危险,叶再致电李鸿章:“倭日益猖獗,韩急望救援,各国调处,卒无成议。此时速派水陆大军由北来,超率所部由此前进,择要扼扎,托名护商,若至决裂,免致进兵无路,此上策也。否则,请派商轮三四只来牙,将我军撤回。盖我军为剿匪来,匪既受抚,随即撤回,亦系正办。撤后行文各国公使并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约,如彼不依,秋初再图大举,是为中策。若守此不动,徒见韩人受困于日,绝望于我,且军士既无战事,久役露处,暑雨受病,殊为可虑。”李认为“现正与日商,未便遽派大军,致生疑阻。”对于中策,则“虑示弱”,请示清廷决定,清廷亦犹豫不决,遂使前敌清军陷于不战不走的困境之中,丧失了军事上的主动。李鸿章想避战,在开战之前撤军是惟一的选择;日本初占朝鲜,控制消化需要时间,可为清廷赢得战备的时间。参见同上,第724—725页,763—764页。

  71日本屡次欲同朝鲜建jiāo,均为朝鲜拒绝。1871年9月,清廷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1873年3月,日本借换约之机,试探清廷对日本欲与朝鲜建jiāo的态度,清廷竟答复说:“中国对高丽虽与册封及正朔,然其内政与和战,皆高丽自主,与中国无关。”1875年江华岛事件后,日本以武力胁迫朝鲜与其谈判,朝鲜推说自己为清属国,不能自主。日本遂派森有礼来华jiāo涉,当时中俄正进行归还伊黎的jiāo涉,不愿多事,主持总署的恭亲王竟放弃宗主国的责任,答复日使:“朝鲜虽隶中国藩属,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今日本欲与朝鲜修好,亦当由朝鲜自行主持。”日本以后就据此不承认朝鲜为清之属国,并qiáng迫朝鲜与其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以后清廷又授意朝鲜对外开放,与西方列qiáng建jiāo通商,试图“以夷制夷”,牵制对朝鲜有野心的日本和俄国。美国著名外jiāo史家马士在其名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对清廷的这种做法评论说:“按照西方行事的照例办法来说,中国应看作是对朝鲜未尽责任。它既是宗主国,那么它就必须保护它的藩属,使之免于内忧外患。……这种不gān涉政策竟然执行到那样的地步,致听任朝鲜随意和外国做条约上的安排。”参见该书第三卷第29页。此后清廷又转而实行全面控制政策,粗bàogān涉朝鲜之内政外jiāo。当日本派兵赴朝与清廷争夺朝鲜的控制权时,清廷无军事上的把握,一味求助于列qiáng的调处,而当德、英等国提出由中、日、俄或多国订约保证朝鲜中立之时,清廷又以“不合体制”为名加以拒绝,失去了外jiāo上的转机,最终陷入自己并不情愿的战争。

  72《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08—710页。

  73沈祖宪、吴罜生:《容庵弟子记》卷二。

  74参见《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37—741页。

  75参见同上,第752—753、758页。

  767月11日,袁发烧躺倒,电告李鸿章:“凯素有发烧症,近因久病气虚,昨夜剧犯,头目昏瞀,周身疼痛,即延洋医诊视。据云热过百度,首置冰,始稍轻,似尚不致害事。……已饬唐守绍仪暂照料。唐优智略,明机宜,确有应变才,与韩西员均熟,必不至误。”《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73页。

  77袁世凯去年已被清廷实授浙江温处道的实缺(即道员),故简称袁道。

  787月18日(旧历6月16日),清廷下旨调袁回国。李鸿章当日电告袁世凯:“总署午电,本日奉旨:‘袁世凯著准其调回。钦此。’希将经手各事jiāo唐绍仪代办即回津。鸿。”《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88页。

  79参见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第117页。

  80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27页。

  81宋恕(1861—1910),字平子,号六斋,小名燕生,浙江(温州)平阳人。出身儒生世家,幼聪颖,通经史,16岁进学,后在书院任教。宋是当时著名维新派人士,曾以变法维新gān谒张之dòng、李鸿章,但因所论多为社会伦理、经济改革,未受重视。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宋怀有大志,有文才,与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为同志,然其志不得伸展,郁郁而终,年仅39岁。

  82即吴长庆,武壮为其谥号。

  83孙宝暄:《忘山庐日记》(上),第307—308页。

  外jiāo“双簧” [六]

  庚子事变后,为了挽救颓败的国势,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启动变法,而守旧派阵营的瓦解,使改良派成为新一轮变法运动的主导力量。本章开头所选奏折就是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就变法问题向朝廷提出的十条建议。李鸿章之死将袁世凯推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在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后,袁世凯依照他上陈朝廷的“十条”变法方针,广泛招揽人才,在教育、实业、军制、吏治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全面、扎实的变法维新活动,在不到六年的时间内,从战后的废墟上把直隶建设成为“如旭日之升,为全国所瞻具”的模范省份,充分表现出袁世凯非同寻常的行政才能,展示了他“治世之能臣”的一面。“得人才者兴”是句老掉牙的古训,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正在于他重视人才并能知人善任,因材施用,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袁世凯罗致了大批人才,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北洋班底,从而为其事业的发展奠立了坚实的基础。出长北洋的六年,是袁世凯一生中最有建树的六年,北洋新政为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添写了光彩的篇章和圆满的结尾。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作为李鸿章之后的新一代改良主义领袖是名至实归的。

  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1

  (1901年4月25日)

  奏:为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恭折缕晰驰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恭奉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上谕: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等因。钦此。伏读之下,钦悚难名。仰见皇太后、皇上宵旰焦劳,惩前毖后,咨儆百尔,一意振兴,诏求嘉谟,训词深痛,薄海臣庶,感动奋发,靡不涕零。环球列邦,共睹共闻,当亦同深钦服。臣忝膺疆寄,渥受国恩,值此时艰,莫能补救,夙夜愧愤,无地自容,敢不勉效一得之愚,仰恭圣明采纳。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9/8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