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传_曹聚仁【完结】(84)

2019-03-10  作者|标签:曹聚仁

  远忘记不了这小人儿,她叫我去找画神像的人给他凭空画一个小照;说得出的,只是白白胖胖,很可爱的样子;顶上留着三仙发,感谢画师叶雨香,他居然画了这样的一个。母亲看了非常喜欢,虽然老实说我是不能说这像不像。

  这画画得很特别,是一张小中堂。挂在她的房里匸后来在北京是房外板壁上)

  足足有四十五年。"要说温情主义,这当然是很温情的了。

  林辰先生所作的《鲁迅事迹考》,对于鲁迅的婚姻生活,已经整理出一点头绪来了。据许寿裳《鲁迅年谱》载

  民国前六年(光绪三十三年,丙午,一九〇六年)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山yīn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

  那时,鲁迅正在日本留学,不知怎地,他的家乡,忽然传说,他已在日本结婚,并已生了孩子,有人曾亲眼看见他带着日籍夫人和孩子在神田散步。他原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皁就与山yīn朱女士订了婚的,所以这消息,使得他

  家中十分惶急,于是便不断地写信去催促他回家,说是他母亲病了。但当鲁

  迅回到家里,才知道是受了骗,家中已经为他准备好了结婚的一切。对于这

  种不合理的旧式的婚姻,自然为当时已受新学洗礼,且在维新后的日本,曾受过四年科学教育的鲁迅所反对。但他为了不愿拂逆母亲的意思,免她伤心,

  只好牺牲自己,默默地下了决心,不惟没有反抗,而且一任家庭的摆布,举行了那繁琐的旧式婚仪。但他自然是不会屈服到底的,一到婚礼巳成,母亲的心愿巳了,再没有可使她伤心的事故以后,他便按着自己心里的暗定计划, 婚后第三日,就从家中出走,又到日本去了 。

  迅在这样的情形下,与朱女士结婚的,自然不会有什么情感可言。自结婚以至接眷北上为止,前后十余年中(一九〇六一一九一九、鲁迅在东京整整住了三年,在杭州、南京、北京等地,又住了九年之久,经年在外,不常回家,与朱女士连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到了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买了北平八道

  十七

  湾的房屋,才将老太太和朱女士接到北京去,同住一地。表面上算是一道生活了,但夫妇各住一屋,每天连话也少谈。夫妇的感情既是这样,自然不会孕育。鲁迅对于朱女士,认为只负有一种贍养的义务,他常常慨叹地对他的老朋友许寿裳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得好好地供养她。"由这沉痛的话,我们也可以想见鲁迅jīng神上的痛苦了。

  他的家族

  一九一九年,鲁迅曾接到一位少年写来的一首新诗,题名《爱情》,里面有

  这样的句子:"我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爱情,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我年十九, 父母给我讨老婆。可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仿佛两个牲

  國." 1 、國國」國國國國國國,V -1.、1 ^ X ^^^, /1 :

  鲁迅评传

  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鲁迅看了以后说"对于我有意义",认为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并因此写了一篇《随感录》,刊在当年的《新青年》六卷一号上,里面除了指明无爱情结婚的恶

  果以外,并有一节说:"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把他们少的老的怪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十年的旧账。"①由此不但可以推知鲁迅对于旧式婚姻和朱女士的态度,而且可以看出"无爱情结婚"所给予他心灵上的创痛之深,否则他决不会为了一位不相识的少年的诗,竟激动得说是"这对于我有意义"了。

  鲁迅就是抱着这种牺牲的心情,在那样凄凉的家庭和苦痛的婚姻下度着日子。在寂寞中,度过了悠长的二十年的岁月,直到一九二三年,他才认识了许广平女士,其时他已有四十三岁了。不过,笔者提醒读者,我们听信周建人的话不错,他说:"欧阳凡海先生的文章,讲到鲁迅的婚事,颇有谴责他的母亲的话。那时候,主持家政的是鲁迅的母亲,说亲戚家族催迫鲁迅结婚,迫得鲁迅4神经衰弱起来'之类的话,也就不能不说是在责备他的母亲了。这话恐怕也不一定对。

  鲁迅的好友之中,姓许的占着多数。一位是许季弗(寿裳、那是他的幼年朋友。一位是许季裳(丹),一位留学印度、研究佛经的学者,他的道义之jiāo。一位是少年作家许欽文;一位是钦文的妹妹许羡苏,她是鲁迅的恋人。还有一位则是他后来的妻子许广平(景宋:)。鲁迅禀告母亲信中所提到的"害马",就是她。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母亲姓宋,她因为景仰母亲,又自号曰景宋。她的祖父曾任浙江巡抚,她的长兄,清末留学南京,为鼓chuī种族大义最力的人。她

  在幼年时,即受革命思想的陶冶,她头脑清晰,勇于作事,性格极为刚直坦率, 与一般出身仕宦之家的小姐们的孱弱娇柔不同。在给鲁迅的信中,她自言: "自信是一个刚率的人。""先生禀性豪直,故学生亦不免粗犷。又好读飞檐走壁,朱家郭解,扶弱锄qiáng故事,遂更幻想学得剑术,以除尽天下不幸事。"一九二三年,她到北京投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这样,她便和鲁迅相识了。

  她对鲁迅的最初印象是这样的:"当鲁迅先生上课的瞬间,人们震于他的声名,每个学生都怀着研究这新先生的一种好奇心。在钟声还没有收住余音, 同学照往常积习还没就案坐定之际,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

  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4冲,字。一向以为这句话有点夸大,看到了这,也就恍然

  大悟了。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手臂上衣身上的许多补钉,则炫着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钉。人又鹘落,常从讲坛跳上跳下,因此,两膝盖的大补钉,也掩盖不住了。一句话说完,一团的黑。那补钉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耀人眼。小姐们

  哗笑了:'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他讲授功课,在迅速的进行。当那笑声没有停止的一刹那,人们不知为什么全都肃然了。没有一个逃课,也没有一个人在听讲之外拿出什么来偷偷做。钟声刚止,大家还来不及包围着请教,人不见了。那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时初舂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chuī拂着人们,yīn森森中感到一丝暖气。" 那时,北方正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屠戮学生,封闭学校,正是一个

  黑暗时期。一九二四年舂季,女师大(即女高师改称)便发生了风cháo。风cháo之起因,由于学生们反对校长杨荫榆的贪污腐败。杨对这风cháo的对策是收买和

  威胁。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更主张采用严峻的手段来对付,首先便开除

  了大批学生,后来又将整个学校解散,在这样的压迫下,学生们自然更感到愤懣和苦痛,国事校事,都使她们惶惶不安。于是许广平向鲁迅通信请教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4/14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