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丰子恺_丰一吟【完结】(27)

2019-03-10  作者|标签:丰一吟

  第二天一早,赵先生还亲自来送行。我是坐在司机旁边的。我记得他关照我遇检查时要把人缩下去使自己显得小些。终于下午平安到达都匀。汽车站墙壁上果然贴着先到6人的旅馆地址。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他们。大家笑得合不拢嘴。爸爸说:

  “人世难逢开口笑,茅台须饮两千杯!”

  当天晚上,也就是12月1日,全家在中华饭店吃一顿团圆饭,爸爸喝茅台大醉。爸爸总是说他只能喝huáng酒,不能喝白酒,喝了白酒会便血。估计茅台是白酒中较平和的吧。

  浙大同事们听爸爸叙述了这次艰难的逃难,都称颂他真不简单。爸爸说:

  “这次逃难是一次了不起的‘全家旅行’。”

  同事张其昀则给从宜山到都匀这段逃难下了一个结论,说这是一次“艺术的逃难”。爸爸在文中说:

  当s时那副对联倘不拿出去晒,赵君无由和我相见,我就无法得到这权利,我这逃难就得另换一种情状。也许更好;但也许更坏:死在铁蹄下,转乎沟壑……都是可能的事。人真是可怜的动物!极细微的一个“缘”,例如晒对联,可以左右你的命运,操纵你的生死。而这些“缘”,都是天造地设,全非人力所能把握的。寒山子诗云:“碌碌群汉子,万事由天公。”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宗教。所以我说,我的逃难,与其说是“艺术的”,不如说是“宗教的”。人的一切生活,都可说是“宗教的”。

  从河池到都匀,是要中途宿一夜的。我们宿在六寨。这是一个小镇,甚至当时只是一个村的规模。我之所以还记得它,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幕:忽然有一个长官领着一队兵士来旅馆看爸爸。那已是huáng昏时分。我们那旅馆的房间照例是没墙没门的,与天井相连。12月份,chuáng上照例铺着竹席,而且没有别的家具。所以我们只能坐或躺在chuáng上。看到这么多兵走进天井,我们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那队兵也宿在六寨,长官知道丰子恺在此,久仰大名,便带了部队一起来,让他们也见识见识这位大艺术家。估计事先总和爸爸打过招呼吧。只是对我们说来突然而已。

  那长官先是向兵士们介绍了爸爸如何如何有名,兵士们一阵鼓掌。然后长官请爸爸对兵士们讲几句话。爸爸便操着他那杭州官话讲了一番,无非是勉励抗日并感谢他们在前方出力之类。又是一阵鼓掌。

  我估计他们还是听懂了基本内容。第二天,我们就往都匀进发了。

  都匀一月

  我们在都匀只是临时居住,约一个月后,又随浙大迁校至遵义。

  这一个月却住了两个地方。第一处时间短,是在一个凌空的楼上。上楼的扶梯也是凌空的。上面只有一个大房间。爸爸曾在一张小纸上写下“内外尽无隔,屏帷不复张……”。十一人将就住在一起。

  不知为什么,我们称房东为“教员先生”。在“教员先生”那儿住了不久,就搬到另一处。

  我们孩子们常用怪怪的名称来回忆住过的地方。提起这另一处,往往称为“碰头”的地方,或“贾祖璋走”的地方。

  我们住在二楼,一条长走廊的右边是一排宿舍式的房间,记得爸爸住在尽头的一间。走廊上方的一排梁木很低,如不注意,一路走去要碰好几个头。为了免去碰头之苦,爸爸写了好几张“当心碰头”的纸,分别贴在一个个梁木上。

  走到尽头,望下去是隔壁单位的一个操场。常可听见做操的声音:

  “向左转走!”

  不知是谁听了以后好奇地说;

  “他们为什么喊‘贾祖璋走’?”

  我们都笑起来。贾祖璋先生是爸爸的好朋友,所以大家对他的名字很熟悉。音相似,难怪听错了。

  在这里,我还记得一件事。有一队兵士也驻扎到这里来。连长叫呙继宗。一来就和爸爸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后来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兵士借了我家的淘箩去用,却不是淘米,而是放脏东西。满娘见了,便去讨回,那兵士不肯给。那时期,一个淘箩对我们家也是可贵的。爸爸便去找呙继宗要。呙继宗把那兵士叫来,用皮带抽他的手心。这样一来,心肠慈悲的满娘倒反而为那兵士求饶了:

  “好了好了,算了算了。说他几句就行,不要打了!”

  呙继宗连长有一次和爸爸聊天,说起他那把手枪。他忽然说:“你们想不想试试放枪?我们找个空旷的地方去让你们放放。”

  我们听了这话愣住了,枪这玩意儿我们从未玩过,连碰都不敢碰。两个哥哥很有兴趣,和我们一起的丙伯也跃跃欲试。于是爸爸领着一群人跟呙继宗连长到郊野找了一个地方。呙继宗连长把如何放枪的办法教了一下,然后把枪jiāo出来任我们试放。我们都不敢放,只有丙伯想试试。但枪拿到手后终于又不敢了。

  在“碰头”的住处,还有一事非记不可。有一天,我们互相诉说:“怎么这几天身上那么痒?”

  有人把裤腰翻开来,竟发现了上面爬满小虫。“啊呀,那是白虱呀!”

  大人们见过白虱,我们孩子们却是第一次见。于是,或用手掐,或用火烫,或用滚水煮,大家用种种办法消灭白虱。大人们猜想,很可能是兵士们身上传过来的。那时候我们生活都那么艰辛,当兵的就更苦了。

  浙大迁校往遵义。我们一家当然要随校迁移。出发前,我们要在门口摆一个地摊,把家用器什全部卖掉,回收一点钱充作旅费。爸爸忙于对外的事。摆摊的事就由妈妈主管。妈妈选中了我充当她的助手。我那时已学会讲贵州话。有人来问价格可以应对。

  “làng个卖?”(即:怎么卖?)

  我看见有人问津,很高兴,连忙回头看妈妈,想必她会回答价格。岂知她怕难为情,已经逃得无影无踪。好在妈妈事先已对我讲过物品的价格,我就回答了顾客,居然像模像样地做起生意来。

  遵义罗庄

  逃难至今,每个地方都住得不长久,住得最久的桂林两江,也不满一年。1939年12月1日全家相会于都均住了约一个月,于1940年初到达遵义后,一直住到1942年11月离开遵义赴重庆。在遵义住了近三年,所以印象较深。

  刚到遵义时,我们住在“丁字口”附近的一个旅馆里。据说后来到那附近的浙大宿舍住过,但时间不长。不久就迁居丁字口东北郊的罗庄。在罗庄住了约一年,因离浙大爸爸教书的地方太远,又迁到丁字口西南边的狮子桥南潭巷。

  丁字口是遵义这座城市的中心,后来那里曾挂过一幅抗战宣传画,内容是画敌人残杀我国同胞的惨状。看了使人触目惊心、怒发冲冠。据先姐回忆,这幅画是一位姓颜的青年画家和一个八龄小画家合作画成的。他们曾来请爸爸指导。为此,爸爸颇费了一番功夫,花了不少心血。但他不要署名。画上只署着两位大小画家的名字。

  据宝姐回忆,爸爸在浙大除了教“艺术欣赏”外,还开过“新文学”课。校方为爸爸买过胡适、陈独秀的文集,供爸爸备课用。据说爸爸教课十分认真。学生的作文,他篇篇批改,连标点也不放过。文末的批语往往长达数十字乃至百余字。在浙大教课不久,1941年秋,爸爸升为副教授。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7/7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