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怀仁堂_董保存【完结】(41)

2019-03-10  作者|标签:董保存

  手术后三天,他奇迹般地下chuáng了。第五天出现在走廊里,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三个多月后,他来到老部队军史馆的开馆仪式上发表讲话……

  然而,一年后,病情发生变化,他不得不又住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化疗。

  2000年4月19日,根据他的病情,领导和医学专家都要他从北京军区总医院转到301医院。那天他只提了一个条件:一定要回一趟家。

  医生和家人怎么也劝不了,他说,我有重要事情,一定要回去一趟。

  人们不知道,他是要回去写遗嘱。那天他写下的遗嘱大意是:死后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尸体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祁连山和河西走廊……

  转到301医院后的一天,他对秘书说:“那次回家,写了个遗嘱,现在看还不行,要重写。除了三不外,还要加上一条,遗体jiāo医院解剖,还有,撒骨灰要给兰州军区找麻烦,你和几个孩子把它撒在老家村后的大山上就行了。”

  又过了几天,他把在部队当副军长的大儿子叫到chuáng边,他口述,秘书记录,写下了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

  中央军委:

  我身体日渐不支,感觉日子不长了。我作为一个1930年入党的老党员,能活到今天,看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太平盛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亲自参加了祖国50周年大典,已感欣慰和满足了。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台弯统一到祖国的怀抱。但我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qiáng正确领导下,祖国一定会统一,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我郑重请求,在我不行的时候,适时停止对我的治疗,多节约些医疗经费,也是我对党的最后一次贡献。

  我一生积蓄无多,请将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上jiāo组织。平时积存下来的书籍送给大别山一个学校,供山区的孩子们使用。

  丧事从简,中央早就提倡,我是当年带头签字的老同志之一。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也不搞任何形式的送别仪式,尸体供医学单位解剖后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最后一个敬礼!

  一个老共产党员、老战士郑维山

  2000年4月19日

  2000年5月9日1时10分,郑维山将军面向他浴血奋战过的河西走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301医院遵照老将军的嘱托,除头部外对身体进行了全面解剖,还取出了部分器官作为标本进行分析。

  5月1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看到此信后批示:“非常感人,确实感人。信,要保存,这种jīng神在人生观教育中我要讲。请永波同志务必要妥善处理,请迟副主席阅。”

  这封信很快传开了。不少熟悉他的老同志说:这是郑司令的风格。这是郑司令的个性。

  三野“空军司令”刘瑞龙

  三野“空军司令”刘瑞龙从红十四军创史人之一到三野后勤部长兼政委,他没有授衔,老同志却戏称他为三野“空军司令”。

  为了共和国的农业、农村工作呕心沥血,从农业部常务副部长直至倒在农业会议上。

  江泽民给刘瑞龙夫人江彤写信并抄录的三首诗词。信中说:“江彤同志:我抄录了江上青江树峰的三首诗词,其中表达了对刘瑞龙、顾民元同志的怀念。乍暖还寒,请予珍重。”

  笔者供职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张爱萍将军题写书名、张震将军作序的《刘瑞龙诗稿》。书中在显著位置收录了江泽民写给刘瑞龙夫人江彤的一封信和抄录的三首诗词。信中说:“江彤同志:我抄录了江上青、江树峰的三首诗词,其中表达了对刘瑞龙、顾民元同志的怀念。乍暖还寒,请予珍重。”

  江泽民同志抄录的江上青烈士和江树峰同志的三首诗词,其一是江上青1939年寄给江树峰的诗:

  过隙光yīn似白驹,十年患难早相扶。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chūn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

  其二是江树峰1982年怀念江上青之词——调寄青玉案:

  腾腾晓雾秋山去,竟一别难重聚。梦魂几绕蕉窗叙;街头宣讲,广场歌剧,星月何从数。碑名已勒洪湖渡,英烈江淮生死处。翠柏丹枫千万句;青阳chūn早,广陵梅吐,嘱我行兄路。

  其三是江树峰怀念顾民元书赠刘瑞龙同志之词——调寄八声甘州:

  亿通城南角,正书斋净几作诗文。想láng山登眺,啬园凭吊,天石初敦。讵料汇龙成一别,竟作làng花奔。《写读》成绝响,中道星殒。何处诗觥三百,慰jīng魂安憩,大地皆chūn。喜海天雨露,乃健继家声。望江边,粮棉新士,记当年鼓chuī费艰辛。浩歌dàng,泉台携手,上与兄斟。

  江泽民的信和抄录的三首诗词,体现了总书记和我们党对老同志及其家属的关心。江上青、江树峰的诗词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和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该书出版后,众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来电来信询问——刘瑞龙是何许人也?他与江上青、江树峰有着怎样的情谊?《刘瑞龙诗稿》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笔者因参与编辑《刘瑞龙诗稿》,对其中情况略知一二,应该说,这是一本很特殊的诗稿,收录了作者一生创作的近200首诗词,有早期“在马背上哼成的”诗作,有土地革命时期用“三字经”的形式写成的布告、通告,有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也有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有他的人生感悟以及对子女的勉励,充分展示了一个老共产党人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和广阔胸襟。可以说,《刘瑞龙诗稿》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làng漫主义相结合的诗词集,是一部给予后人以丰富教益和深刻启迪的警示录。

  从红十四军创始人之一到著名的“空军司令”

  ——三野后勤部长兼政委

  刘瑞龙1910年10月生于江苏南通。出生后70天,父亲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生活十分窘迫。母亲白日里糊纸锭、代人刺绣,晚上挑灯纺纱线,挣钱供儿子上学。刘瑞龙小小年纪,就要用长衫的大襟包着纸锭给人送货。母亲是一个老儒生的女儿,jīng通文墨,她要求儿子勤奋读书,晚上她一边纺纱,一边听儿子读书。督促温习功课之余,她还讲一些弹词小说里的故事给儿子听。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使刘瑞龙自小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1年,刘瑞龙转入南通城北高等小学读书,14岁考入通州师范。此间寄宿在他表哥葛松亭家中,因为表姐夫恽子qiáng是恽代英的胞弟,从他们那里,刘瑞龙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7大革命失败后,刘瑞龙在白色恐怖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通州师范的党支部书记,他组织顾民元、江上青等革命青年开展学生运动,并吸收他们加入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两年后,时任南通县委书记年仅19岁的刘瑞龙与李超时、何昆、张爱萍、huáng火青等同志参加创建红十四军,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腹地带组织工农武装。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1/8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