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32)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臣切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盛,而国家兵弱财匾,官吏诞漫,不足倚赖,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今日当下哀痛之诏,明复仇之义,显绝金人,不与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帅,练甲兵……且必治其实而不为虚处,则必胜之形隐然可见"(同上).

  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国内连年天灾严重,民贫日盛,国家兵弱财匾,并且官吏荒诞很不可靠.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因而没有足以屈服敌人的实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修德立政,用兵养民,选将帅,练甲兵,先作好准备,使自身有了足够的实力,才可战服敌人,收复失地.孝宗为他的高见所折服,便否定了虞允文不切实际的错误意图.

  第二件事是虞允文重用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际是大量掠取州县财赋,致使远近骚然,士大夫争相指责其为害,张栻也向皇帝陈述其害,但孝宗因受了史正志的蛊惑,认为只是取之于诸郡县的财赋,不是取之于民.张栻说:"今日州郡财富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缺,不过巧为名色取之于民耳!"孝宗矍然曰:"如卿所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事后经过查实,确实如张栻所言,便停止了此项弊政.

  第三件事是朝廷准备用宦官张说除签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起草奏疏,极陈其不可,并在第二天早朝中,当面指责虞允文:"宦官执政,自京辅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同上)弄得堂堂宰相"惭愤不堪."接着再上奏劝阻皇帝不可用张说掌握枢密院,终于使孝宗省悟,制止了这次任命.但自此以后便和虞允文结下怨恨.

  次年就将张栻排出中央政府,除知袁州(今属江西).淳熙五年(1178年)改知江陵(今属湖北).淳熙七年(118.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同年八月,年仅48岁的张栻就病逝于住所.

  张栻一生不仅力主抗金,反对和议.他居官期间,廉明清正,关心人民.每到任,常"问民疾苦",调查当地"利病",认真改革地方的弊政,减轻人民的负担.

  公元1171年,湘中大旱,农民大量逃亡.张栻对此种情况十分关心,当时朱熹正在兴办"社仓"(由封建国家的地方政府,组织筹划,掌握部分必需的生活资料,在青huáng不接之际贷给农民.年成不好,则利息减半,遇饥荒年则全免利息,然后用产品偿还).他十分赞同这种作法,认为它能减少农民流徙,还能阻止大地主的高利剥削和土地兼并.张栻提出了"薄赋宽民"的主张.公元1169年除知严州,到任即访民疾苦,首以丁盐钱捐太重为请,得蠲是岁半输"(《朱文公文集》卷89).他在江陵时期多次弹劾了信阳守刘大辩"估势希赏,广招流民,夺户熟田",他清楚地知道刘大辩有后台支持,冒着丢官的危险,要求朝廷论其罪,表现了他"勇于从义"的无私无畏jīng神.张栻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清官,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在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江陵期间,竟"一日去贪吏十四人",此外,他做地方官期间,还取缔了一些有害于社会的恶劣习俗.如知静江府时,刚上任即发布了《谕俗文》说:"访闻愚民无知,病不服药,妄听师巫,恶僧邪说,以致害人致死."明申要对那些"班惑百姓"的"师巫"、"恶僧"重作施行,《谕俗文》又说:"访闻乡落愚民诱5!他人妻室贩卖他处",明申对拐卖人口者要"严行惩治".还规定对婚丧葬礼中存在的"竭产假贷,以侈糜相夸"的有害风俗,要加以"制抑",严申"若有不俊,当治其尤者以正风俗."(《全集》卷15)张栻做地方官时,也十分重视倡办教育事业,积极兴办地方学校.其中以静江府为最,为倡办学校,他先后为地方州府撰写了许多《学记》,进行鼓chuī.认为兴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人伦之在天下不可一日废,废则国随之",故"有国者之于学","不可一日而忽."(《全集》卷9《袁州学记》)不仅如此,他还亲身执教,带头示范,在主持岳麓书院期间,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他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张栻为人"表里之同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重"(《宋史本传》).他正直无私,每遇君臣问对时,不投人主之所好,不视君主之脸色行事,敢于"犯颜直谏".据《宋史》记载:

  孝宗尝言:"伏节死义之臣难得".栻对:"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能犯颜敢谏,他日何望其伏节死义?"孝宗又言:"难得办事之臣".栻对:‘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

  从上面问对之中,可以看出张栻就是犯颜直谏之人,他公然敢于同皇帝顶嘴,大胆说出自己与那个具有无尚权威的人的不同意见.在多次问对中,孝宗为他的忠义所惑动,还赐手书进行褒奖.甚至在临终前,还写了奏疏劝说孝宗"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团丕图."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义形象受到了世人的传诵.宋宁宗嘉定年间追赐谥宣,理宗淳祐初再下诏从祀孔庙以示表彰.

  二、以古圣贤自期 上承二程学统

  张栻出生于一个忠义之风十分浓厚的家庭,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薰陶,"自其幼壮不出家庭而因以得夫忠孝之传"(《南轩文集序》)28岁以前,没有做官,一直在家读书,接受圣贤之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遵从父命,去衡山拜胡宏为师.胡宏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全祖望对此人在儒学上的造诣十分推崇,认为"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胡宏)之上","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卷42《五峰学案》).在这样的老师指导之下,张栻所受教益匪浅.关于师事胡宏一事,张栻有如下记载:

  仆自惟念妄意于斯道有年矣.始时闻五峰先生之名,见其话言而.心服之,时时以书质疑求益.辛己之岁(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方获拜之于文定公(胡宏之父安国)书堂.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自在言语之外者.

  然仅得一再见耳,而先生没.自尔以来,仆亦困于忧患,幸存视息于先庐,细绎旧简,反之吾身,寝识义理之所存,……如是有五载…….(《南轩全集》卷26,《答陈平甫》)

  在上面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张栻在师事胡宏之前,就非常佩眼他,并且经常用书信方式向胡宏请教.正式拜师之后,得到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可惜第二年胡宏就去逝了,故谓"仅得一再见矣."永别之情,形于言表.然而自此以后,他谨遵其师之遗教,以老师为榜样,"反之吾身",渐渐积识义理之所存.说明他在学问和道理上的成就,基本上得益于胡宏.

  对张栻在胡宏门下的受业情况,朱熹也有记载,他说:"(栻)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又命往从胡公仁仲先生问河南程氏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退而思,若有得也,以书质焉.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公以是益自奋励,直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蚤夜视省,以自警策"(《朱文公全集》卷89)o在这里,朱熹既证实了张栻拜胡宏为师的事实,又指出了他在那里求学情况,并且说明了张栻之学上承二程文遗绪,又得到胡宏之传授,而他自己也作了《希颜录》,以古圣贤自期,这为他成就为一位正统的理学大师,具备了坚实可靠的条件.张栻在叙述其师的学术渊博时说:"先生自幼志于大道,尝见杨中立(二程高足杨时).先生于京师,又以侯师圣(二程弟子)于荆门,而卒于传文定公(胡宏之父安国)之学,优游南山下二十载"(《全集》卷十四).胡安国虽非二程嫡传,但他服膺于二程,曾多次声称其学得之于"伊川书",又与二程之高足谢良佐、杨时jiāo游切磋,因而接受了二程的学统;胡宏是他的儿子,又从其父接受了二程学统,然后传给张栻.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序录》中说:"私淑洛学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从谢杨游,三先生以求学统而其言日三先生又兼师友,然吾之自得于遗书者为多……盖晦翁、南轩、东莱皆其再传也."又说:"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所以从根本上讲,张栻之学上承二程统绪是毫无疑问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2/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