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4)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道已大明,而当局者不能用,是有国者之羞.不容有什么不好,不容然后见君子!"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直乐得孔子恨不得贫穷的颜口成为富翁,自己好给他当管家.

  穷而更坚,老当益壮.孔子就是这个性格,不管穷通否泰,都守道弥坚,追求越笃.尽管颠沛流离,而志不稍贬,学不暂停,坚持不懈地教学和布道,始终吸引着一大群弟子,随他南北东西,出生入死.这种jīng神,曾引起遁世者的不解和讥笑,他在蔡国迷路,长沮、桀溺拒绝为他指路;荷囗丈人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楚狂接舆追在他后面狂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为政者殆而!"但是,他汲汲救世,百折不挠的jīng神,也曾赢得人们的赞许.仪封人见过孔子后,满怀敬意地说:"天将以夫子为木择!"木择,是宣行教化时用的木铃铛.仪封人认为,孔子是上天派遣来宣扬仁义礼乐的光荣使者!

  这确实不是过誉之辞.

  五、依仁游艺 志道据德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这是当时鲁国另一位贤者柳下惠的名言,用来检讨孔子似乎非常合适.岂止孔子,对于整个专制社会下的士大夫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时社会,"以qiáng凌弱,以众bào寡";公室衰微,大夫擅权,陪臣执国;上下荒逸,风俗颓废……不仅鲁国,"滔滔者天下皆是"(《微子》)!在这个罪恶堕落的社会里,除非人们变得比它更加堕落,否则就不能适应,更莫望要出人头地了!孔子既不屑作同流合污、乱中图利的投机分子;又不愿作那避世肥遁、高尚其事的山林隐士,留给他的自然就只有碰壁和失败了.四处碰壁的境遇,使这位垂暮老人,难免不有故国之思.就在他68岁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在鲁国gān出了成绩,赢得了季桓子的继承人季康子的赏识,在他的建议下,鲁国派出特使隆重将孔子从卫国迎回,终于演完了周游列国的悲壮一幕.

  终于回到了阔别14年的故国首都,江山未改,景物已殊.鲁定公、季桓子都已谢世,鲁哀公继位,季康子辅政.但对于孔子,季康子同样是叶公好龙似的尊贤.

  他一不采纳孔子的政见,二不委任孔子以要职,而是尊之为"国老",丰爵厚禄,冠冕堂皇地将他束之高阁.孔子68岁回鲁,73岁去世,在鲁国又生活了五年多.时间虽短,但却是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学术上的总结时期,亦是他在认识上进一步纯熟的阶段.这时,孔子已经历了"60而耳顺"这个不思而能、不虑而知的直觉思维阶段.将这种纯熟的认识能力与其它知识、修养相结合,孔子又成功地实现了"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知行合一的飞跃."矩"有多层含义,首先是道(或规律),如日月运行,四时jiāo替,矛盾转化,社会变迁等等,即所谓天道、地道、人道.孔子对它们能了然体认,并行之不悖,即《周易·乾文言》所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现了他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准确认识、预见和实行."矩"还包括他自己"仁、义、礼"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种种准则."矩"还包括世态炎凉.人心善恶的规则."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他妥善地将知与行、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合理地统一起来,既不因不合时宜而处处碰壁,也不至于放弃原则而有屈己就人之羞.孔子曾说: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正是他这一时期无可奈何的境遇和心情的真实写照."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其说是孔子认识和修养的高度升华,不如说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辛酸总结!

  "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使孔子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时时牢记天道,保持天赋的使命感,依照仁者爱人的准则,游心于六艺之间.他的晚年,除了偶尔作些回答"哀公问政"(《为政》)、"季康子问政"(《颜渊》)、"冉有问政"(《季氏》)等顾问工作外,大部分时间和jīng力都用于与弟子切磋学问和著书立说上.

  孔子是古代东方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位专业教师,他一生从教,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很大,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其中有的弟子在jīng通六艺基础上又形成了专业特长,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德行科,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其中颜回品行最高,"三月不违仁"(《雍也》).言语科,擅长外jiāo辞令,有宰我、子贡.子贡经营才能和语言技巧极高,他营财则至富翁,出使则不rǔ君命,齐国曾欲西伐鲁国,子贡出使齐、吴、越、晋各国,祸水南引,结果使齐国内乱,吴国北伐于齐,西与晋国争霸;晋国败吴,越国趁机灭吴并进而称霸中原.鲁国则坐山观虎斗,毫不费力地度过了这场"国际"危机.此《史记》所谓"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qiáng晋而霸越"(《仲尼弟子列传》).子贡真是个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国际间各国均势的中国第一代外jiāo大师.政事科,有冉有、季路.文学科,指jīng通古典文献,有子游、子夏.

  子夏是孔门传经大儒,博通经典,熟知大义,孔子死后,他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后人有"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之说.从现在保存下来的资料看,孔子弟子很多人才艺德行俱全,无愧贤者之称,这些当然都是孔子jīng尽教诲、作新人才的不朽功绩.

  孔子知识渊博,情操高尚,"有教无类",他的弟子,来自不同阶层,有的还来自异国他乡.他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因而赢得了弟子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情性率直,粗鲁无礼,平常在言谈中时时诘难孔子,但对孔子的道德文章却十分服膺,愿随孔子"乘桴浮于海"(《公冶长》),追随老师走遍天涯海角.颜回与孔子更是义为师徒,情比父子,孔子曾感慨说:"回也,视予犹父也!"(《先进》)称赞他"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颜回更是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欲从之,蔑由也已!"(《子罕》)颜回死,孔子竟为之大放悲声.又如子贡,本是个杰出的外jiāo家、实业家,当有人称赞他比孔子还优秀时,他解释说:"譬之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子张》)有人诋毁孔子,他及时制止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甚至盛赞:"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孔子的神圣形象,并不是后世帝王赐封的"王"号和huáng屋左纛所树立的,而是孔子自己高尚的修养、无边的德量所奠定的.正如孟子所云."以德服人者,心说而诚服,如七十子之服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弟子环立,诵声盈耳,丝竹之音不绝,虽不用于政,犹自尊于时……这就是孔子晚年生活的大概场景.按常理,孔子应该看破世尘,万事皆休,在养尊处优中颐养天年了.可是,他天生就是那种忧患型人格,身为平民,却心忧天下.虽然他常常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的格言来自宽自慰,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违礼行为太多,不时撞击着他那颗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的心.礼坏乐崩,僭越无度,周天子才享用的"八佾之舞"舞于鲁国大夫季孙氏之庭,周天子祭祖才使用的《雍》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4/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