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66)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守仁年满15岁.他怀着尚武抱国的雄心,出游居庸三关.居庸关旧指军都关、蓟门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部.此地为长城要口之一,控军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关,与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紫荆岭,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部,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称"内三关",形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守仁在这里察看山川地形,访问少数民族,打听备御方策,又与胡人追逐骑she,胡人没有谁敢欺侮他.经过一个多月的漫游考察,守仁"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一天,他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词庙,醒后有感于马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的名言,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句: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诗中表达了对马援为汉朝中兴而戍马边障、建功立业的景仰之情.其后,守仁"屡欲为书献于朝",却被父亲斥之为"狂"而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17岁.这一年秋天,他遵照父亲的吩咐,前往兴都(今江西南昌市)迎娶表妹诸氏为妻.诸氏是守仁的舅父诸养和(时为江西布政司参议)的女儿,似乎守仁不太热衷于这门兄妹姻亲,以致于正式结婚那一天,他闲游铁柱宫,遇着一位道士盘腿坐在榻上,于是相与对坐,款款jiāo谈,喜闻养生之说,竟将婚礼置诸脑后,忘了归去.家里人四处找他未见,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家.

  婚后数月,守仁一直呆在舅父官署潜心学习书法,每日练字用力甚勤,乃至耗纸数箱之多,其书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后来他讲授"心学",常常引此事为例启发弟子们说:"吾尝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jīng明,字好亦在其中矣."(《阳明先生年谱》,以下从略.)可见,那时心学已经在王守仁早年的思想中开始萌芽了.

  次年暮冬,王守仁偕同夫人诸氏返归余姚,一路乘船到达广信(今江西上饶),特地拜谒了年近古稀的理学家娄谅.娄先生字克贞,号一斋,曾师事崇仁吴与粥,其学"以收敛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早年出任成都训导,从事地方官学的教育工作,不久告归,专以讲学著述为事.平生著有《chūn秋本意》12篇、《日录》40卷、《三礼订讹》40卷.守仁进见娄先生,相谈十分契合.娄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守仁大为信服,深受影响.因此,huáng宗羲在《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中说:"姚江之学(王学),先生(娄谅)为发端也."自此,守仁始慕圣贤之学,发愤研读宋代诸儒著作.

  弘治三年(1490年),守仁祖父王伦在故里逝世,父亲王华因奔丧归余姚,便吩咐从弟王冕、王阶、王宫及妹婿等人,为守仁讲析经义,磨勘八股,以应科举考试.守仁白天随众课业,夜晚则搜取诸经子史勤奋攻读,泛滥于词章,往往深夜不寐.由此,王守仁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使王冕请人诚心佩服,愧莫能及.在待人接物上,守仁一改过去的"和易善谑",变为"端坐省言",以仿效"圣人气象".王冕诸人怀疑守仁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守仁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吾昔放逸,今知过矣."此后,王冕诸人也正襟敛容,随时随地注重自己的举止言谈.

  四、究心朱学

  弘治五年(1492),21岁的王守仁参加浙江乡试得举,随即奔赴京师,在父亲官署用功准备来年会试.其间"为宋儒格物之学",四处寻求朱熹遗书jīng心研读.

  ‘一天,守仁忽然想到先儒所谓"衣物必有表里jīng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的话,于是就按照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特邀学子钱友同来官署"格竹".据《传习录下》记载,"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守仁认为钱友同jīng力不足,难穷格竹之理,便由自己亲身去格,然而"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守仁经过这次格竹的失败,认为格物穷理以成圣贤的途径实在走不通,又转而"随世就辞章之学".

  次年chūn会试,王守仁名落孙山,士大夫相识者都纷纷前来安慰和勉励.当朝宰相李西涯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守仁听了,当即提笔,一挥而就.在场的土大夫见之大惊,异口同声地赞叹道:

  一天才!天才!"一些心怀妒忌的士大夫却在一旁悄悄地说:"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再次参加会试,果然为妒忌者所抑,又一次落第.有些同来参加会试的人因未能考中而感羞耻,守仁安慰他们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闻者无不叹眼.虽然两次会试都不得中,但王守仁并不因此灰心失意.他退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优游度日.

  弘治十年(1497)夏五月,鞑靼小王子攻cháo河川(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继而又攻大同.其时边报紧急,京师震动,"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王守仁为了报国立功,由结社吟诗转而留心军事,他深深感到:"武举之设,仅得骑she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王守仁又主攻兵法,凡兵家秘籍,无一不jīng心研读.他"好言兵,且善she"(《明史》本传),研究军事简直入了迷,乃至"每遇客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样,王守仁在军事韬略方面有了较深的造诣,虽然未被朝廷录用为镇守边关的将才,但为他后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宸濠之乱奠定了基础.

  次年,王守仁27岁,开始感到自己久不得志,前途渺茫.他"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朱熹上来光宗疏曰:"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jīng;而致jīng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守仁感触很深,顿时恍然大悟,悔恨自己二十余年来读书虽然广博,却未能循序以致jīng,因而没有多少收获.于是,他通过痛苦的反省,便注重循序读书,力求学问jīng进,以期"致知"、"穷理".可是,他在实践中总觉得"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不禁茫然失措,困惑难解.积久的忧郁情绪,又导致旧疾复发,守仁的内心十分矛盾、痛苦.经历了上次"格竹"的失败,又实践循序致jīng的读书方法也未能成功,他便对朱熹学说的崇信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从此与朱学分道扬镳.

  五、出入佛老

  对朱学信仰的动摇,使王守仁心志消沉,甚而怀疑学做圣贤与自己没有缘分,于是便出入于佛老,"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但王守仁并没有去做和尚.道士,因为他还肩负着王家光宗耀祖的使命,他毕竟还留恋于科举,不得不学习一些时文定式和熟读四书五经.

  弘治十二年(1499),王守仁已28岁,他第三次参加会试,踢进士出身,观政工部.从此,他步入仕途,跻身士大夫行列.当时京师文人荟萃,如太原乔宇、广信汪俊、河南李梦阳、何景明、姑苏顾麟、徐桢卿、山东边贡等人,均为文坛名士.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6/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