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74)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其三,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修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他qiáng调学习"不可躐等","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他常以婴儿长大成人、树木由小变大等事例为喻,教导弟子在学习中循序渐进.他曾向诸生明确指出:"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到此方是jīng一功夫."(《答聂文蔚(二)》)与此同时,王守仁又极力倡导因材施教.这是与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王守仁曾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起来".(《传习录下》)这是主张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不可超越其接受能力而施教.王守仁还指出:教学要注意学者的症结所在,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乱授一气.就象良医治病,初无一定方剂,只是各随病人症候的虚实、qiáng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法,既要"随病用药,"又要"因药发病"(《与刘元道》).这也是qiáng调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反对用一个模型去束缚学生.

  其四,坚持实事磨炼与身体力行,不死守书本教条.王守仁在年轻时候就曾亲自去做格竹子的实验,而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这种实践经历使他不把为学仅仅看作书本上的事,而qiáng调实事磨炼与身体力行,这正是他根据"知行合一"原则教人在实践中锻炼思想与意志,培养优良品质与行为习惯的治学方法.王守仁曾告诫学者们说:"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空话说,虽听之一何用?"又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谁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传习录下》)可见,他主张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王守仁经常教导学生通过事上磨炼与身体力行,使自己的学业jīng进,道德品质得以发展和完善.他也常常现身说法,告诉弟子们说:"知行合一"、"良知"等学说,都是他从"百死千难"中实践得来的,人不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无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建立自我的主体性,无以养得"此心中和".王守仁的这些教育论观点,虽然是以经验主义出发的,但也应当视为他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活动的正确总结,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阳明心学是明代儒学革新的产物,它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学,并在内容上高扬人的价值与地位,qiáng调了道德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由此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其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就时间而言,从明代中后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就学科而言,涉及到政治、教育、学术、思想、文艺等领域;就地域而言,除了中国之外,还波及到世界,即如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而本世纪以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美国和欧洲,王守仁著作的翻译本不断增多,其学说思想的研究日渐形成风气.可见,阳明心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何尊沛 撰)

  主要参考书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2.余重用《阳明先生传纂》

  3.huáng宗勇《明儒学实》

  4.张廷玉《明史》

  5.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一)6.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7.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学思想史》明代部分

  8.毕诚《儒学的转折——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

  9.方尔加《王阳明心学研究》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理学殿军 刘宗周

  (1578—1645)

  刘宗周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清初大儒huáng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山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注].

  一、杜门重忆十年病 束发谁先天下忧

  刘宗周,初名宪章,字起东(一作启东),号念台,浙江山yīn(今浙江绍兴)人.后因讲学于山yīn县城北蕺山,学者尊称为蕺山先生.他出生后不满一岁,父亲就去世了,因此,自幼随母依养于外祖父章颖家中.

  章颖字叔鲁,别号南洲,是当时浙东一带很有名气的儒者,jīng通《易》学.年青时期屡试不第,遂以讲学为生,与族兄章礼、章焕号称章氏三杰.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故门生之中不乏擢高第、登显宦的人,如徐阶、陶望龄、周应中等著名学者和官僚都出自他的门下.

  刘宗周受到外祖父的培育,学问日进.17岁时,又从鲁念彬学习制艺.由于他本人的努力,加上先生善于造就,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刘宗周的八股文就做得很好,为以后登第创造了条件.

  万历二十五年(1597),刘宗周考中了举人,4年以后,考取了进士.但因母亲去世,他没有受官.后来经人介绍,他又师从湖州德清学者许孚远.

  许孚远字孟仲,号敬庵,是湛若水(甘泉)门下唐枢(一庵)的弟子.其学以"克己"为要,"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因此与罗汝芳(近溪)一派讲学不合,认为罗及其弟子"以无善无恶为宗",不合王阳明的"正传",故作《九谛》与之论难[注].刘宗周拜许为师时,问为学之要,许告以"存天理,遏人欲".刘宗周受许孚远影响很大,从此"励志圣贤之学",认为入道莫如敬,以整齐严肃人,"每有私意起,必痛加省克."[注]

  次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刘宗周北上京师赴选,任行人司行人.路过德清,拜别许孚远,许勉励他"为学不在虚知,要归实践",刘宗周"为之猛省".

  他一生对许非常推崇,曾说:"余年26,从德清许恭简公游,邑己问学,于今颇有朝闻之说"[注],"平生服膺许师"[注].后来他提倡"慎独"之说,与许孚远很

  有关系.

  当时朝政黑暗,权臣当道,朋比为jian,·排斥正人.万历皇帝昏庸腐朽,深居官中,服食炼丹,数十年不出,大明江山,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刘宗周任官不到一年,就以侍亲为由,告辞还乡.不久,外祖父、祖父相继去世,他承重守制,于居丧之暇,在大善寺僧舍延课生徒,以此为生.他闲居七年,贫病jiāo加,敝衾破缶,衣食不继,往往靠借贷度日.但他足迹不至公庭,官吏有慕名造访的,他也拒而不见.

  万历四十年(1612),因人推荐,朝廷下诏恢复刘宗周行人司行人的旧职.在北上途中,路过无锡,拜访高攀龙.高与顾宪成都是当时的理学巨子,又是东林书院的创建人,天下士大夫仰之为泰山北斗.刘宗周在无锡短暂停留,与高相互切磋学问,有问学三书,一论居方寸,二论穷理,三论儒释异同与主敬之功.从此刘宗周论学更反躬近里,从事治心之功.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74/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