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08)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1893年冬,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堂又迁至广府学宫文昌殿后的仰高祠.康有为正式给学堂命名为"万木草堂",其意以树人如树木,寓培植万木,为国栋梁之意."万木草堂"的建立.标志着康有为教育救国的实践进入了新时期.此时康有为名声鹊起,一从游者岁增,动至数百人"(《万木草堂始末记》).全盛时,万木草堂是"学者大集,乃昼夜会讲"(年谱).

  万木草堂在办学方针上,注重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康有为特别"重jīng神,贵德育"(《康有为传》).《长兴学记》中,康有为要求学生要有"四耻",即"一耻无志","二耻循俗","三耻鄙吝","四耻儒弱"."若有四者,不能学道,愿深耻之".康有为经常鼓励学生,要仿效勇于献身国家富qiáng的先辈,培养救国救民的使命感,责任感.据梁启超口忆,康有为"每语及国事机理,民生憔悴,外海凭陵,辄慷慨欷嘘,感至流涕.吾侪受其教,则振dàng怵惕,凛然于匹夫之责,而不敢自放弃,自暇逸"(《南海先生七十寿言》).在讲课时,康有为jīng神十分饱满,旁征博引,贯通中外古今,一讲就是半天,其声音之宏亮,如狮子吼,如huáng河流,诚可谓诲人不倦的一代师表.学生们从康有为身上,直接学到了济世救民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

  智育方面,康有为主张以孔学为中心,认为"百家皆孔子之学","诸教皆不能出孔学之外"."必知孔子改制《六经》,而后知孔子之道"(《万木草堂口说》).

  通过这些教育,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和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康有为也很qiáng调经世致用.当时所开设的有关经世致用的课程有: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实用学和群学.康有为希望通过中外历史的分析总结,以作为维新变法的参考.康有为还很重视西学,他要求学生学习泰西哲学,万国史学,研究万国政治,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及其自然科学.康有为规定,他的学生要读西洋译述百数种,以此来打开学生的眼界,架起向西方学习的桥梁,从而为国内的维新变法服务.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jīng神和体魄,万木草堂还首创了音乐舞蹈、体操、she击等课程,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上,康有为注意教法的活泼多样.除了课堂上系统传授知识外,他还十分重视提倡学生自学,为此专门设立了图书馆,名曰"书藏".万本草堂还经常组织学生游学.编书,举办讨论会和演讲会等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康有为的jīng心组织下,万木草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维新变法的gān部学校,这里的许多学生如梁启超等,都成了后来维新变法的骨gān和中坚.

  三、七上清帝书 吁清维新变法

  要变法,要图qiáng,"不得不假有国者之力"(《戊戌变法前后》),这就是康有为甘冒杀身之祸,犯颜直谏朝廷的最现实考虑.变法前,康有为曾七次上书清帝,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敦促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变法救中国.

  1.《上清帝第一书》

  1888年12月,康有为利用在京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以一介微不足道的萌生资格,第—次向光绪帝上奏了《为国势危感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治折》.在这份奏章中,康有为阐述了中国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方今外夷jiāo迫",而举国"兵弱财穷",随即提出了以变成法为核心的三点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在这份奏折中,他还力陈了中国急需变法的三条理由;一曰"今天下法弊极矣",非变法不可.二曰祖宗之法可变,"治国无法则乱,守而弗变则悖";"穷则变,变则通".三曰变法前途光明,"岁月之间,纪纲已振,十年之内,富qiáng可致,至二十年,六道化成,以恢复属地而雪耻下难矣."这是康有为第一次系统地向社会公开自己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也是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的第一个信号.这次上书尽管未能送达清帝之手,但它却对清廷政局产生了极大震动,人们都将此视为非常的举动,引起了整个京师的哗然.康有为也为此而遭到了"朝士大攻之"(年谱).

  2.《上清帝第二书》——公车上书

  1895年chūn,康有为偕梁启超等人再度赴京会试.时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清廷同日本签订极其苛刻的《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赔款二万万两白银等等,其赔款之巨,割地之广,丧权之重,使得举国骇然.

  康有为目睹朝廷如此无能,山河破碎,悲愤难忍,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呜呼噫嘻,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众民,而可有此约哉!"(《中日和约书后》)他吸取了第一次孤军奋战的教训,首先通过其弟子梁启超去鼓动广东、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然后进一步发动其它各省举人行动起来,共同上书光绪,吁请朝廷拒绝和约.

  当时在京的18个省的举人,纷纷响应康有为的号召,决定联名上书.大家久慕康有为的大名,故公推他起草奏稿.康有为以满腔悲忿,奋笔疾书,用一天两夜时间,写成一份18000余言的上皇帝书,坚决反对《马关条约》,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救国主张.公车们建议光绪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qiáng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第一,"下诏鼓天下之气".康有为认为,割让台湾,即亡国之举,"诸国以中国之易欺也".如此下去,"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幻想通过割地以保都畿,"则自叹其肉,手足腹心应时尽矣,仅存元首岂能生存?且行省已尽,何以为都畿哉!"出路仅仅在于拒绝和约,团结民心,救亡图存.康有为吁请光绪,应该速下三诏:一下罪己之诏."责躬罪己,深痛切至,激励天下同雪国耻."二下明罚之诏.对主和rǔ国的权臣,丧师失地的将帅,擅许割地、rǔ国通款的使臣,守御无备的疆吏,或明正典刑,或予革职,黜退尸位大僚,无妨贤路."庶几朝政肃然,海内吐气,忭颂圣明,愿报国耻."三下求才之诏."诏下九卿、翰詹、科道、督抚、两司,各举所知,不论已仕未仕,引见擢用,随才器使.昔汉高之于樊哙,每胜增其爵级,其于韩信,一见即拜大将.凡有高才,不次拔擢.天下之士既怀国耻,又感知遇,必成致死力以报皇上."康有为预言,只要三诏一下,赏罚得当,士气咸伸,"天下必距跃鼓舞,奔走动容以赴国家之急".

  第二,"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认为,首都为天下之根本."方今旅顺已失,威海已回,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无以为防守之计.""故非迁都,智者无所骋其谋,勇者无所竭其力,必将坐困胁割尽而后已.夫以一都城之故而亡其国,岂不痛哉!"所以当今最要紧的事之一,就是迁都西安.只要一迁都,即使是失去旧京,也无足轻重,"而朝廷深固不为震慑".凭西安之险要,日本人是无法攻占的,则都城可保."或偏就驾驭,不必割地,和议亦成,即使不成,可以言战矣,故谓迁都以定天下之本此也."

  第三,"练兵qiáng天下之势".康有为提出,用选锋、选将、购械的办法,训练重兵,以待敌变.一夫用兵者,用其气也".至于选将,则"贵新不贵陈,用贱不用贵".他还提出让各地方绅士自办团练,不拘一格推荐"忠义沈毅慷慨知兵之士".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08/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