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10)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5.《上清帝第五书》

  1897年12月,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瓜分狂cháo,德国人qiáng占了胶州湾.康有为写了《外衅危迫,分割氵存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祥呈》.在第五次上清帝书中,康有为再次给光绪开具了救国良方:"伏愿皇上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先罪己以励人心,次明耻以激士气.集群才咨问以广圣听,求天下上书以通下情,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行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至于变法模式,康有为为光绪提供了三种以供选择:上策是"择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下策是"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在康有为看来,能行上策则国家可以qiáng盛;能行中策则国家尚可维持积弱的局面;即使是行下策,中国也不至于亡国.如果皇上不采纳这些建议,则国家将会灭亡.

  这次上书是康有为历次上书中所开列变法内容最详尽的一次.在第五书中,康有为第一次提出学习俄、日维新变法的经验,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在第五书中,还第一次提出制定宪法的主张,明确了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的轮廓.

  6.《上清帝第六书》

  康有为不停地上书光绪,但能送达转呈的很少,大多数被扣下来了,看不出朝廷有采纳变法主张的迹象.康有为感到十分失望,打算离开京师回广州.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真诚地挽留了这位维新变法的领袖.与此同时,给事中高燮曾为他上了第一个正式奏荐折,请求圣上召见康有为.由于恭亲王等人的反对,光绪帝只好令总理衙门大臣接见康有为,"询问天下大计,变法之宜".在总署西花厅,便出现了康有为舌战群臣的一幕.

  1898年1月24日下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廖寿恒等官员接见了康有为.接见气氛严肃而紧张.一开始,守旧派大臣荣禄就高谈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反驳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刑部尚书廖寿恒问道:"变法当从何着手呢?"答曰:"宜变法律,官制为先."李鸿章马上就此质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例尽弃乎?"康有为回答说:"今为列国并立之时,非复一统之世,今之法律官制,皆一统之法,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直尽撤,即一时不能尽去,亦当斟酌改定,新政乃可推行."户部尚书翁同龢询问了如何筹款的问题.康有为主张,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改革财税制度."日本之银行纸币,法国印花,印度回税,以中国之大,若制度既变,可比今十倍".他最近著的《日本变政记》和《俄彼得变政考》可供朝廷参考(年谱).

  这次会见进行了三个小时.光绪听了会见汇报后,非常高兴,很想亲自召见,直接听听康有为的见解,无奈恭亲王等人仍以皇帝不见四品以下官吏为由加以阻挠,光绪只好传令康有为条陈所见,并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这次会见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康有为取得了可直接上书皇帝的特权.《上清帝第六书》

  即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之下.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写了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或曰《为外衅危迫,分割港至,急宜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祥呈》.

  在这篇奏折中,康有为提出了"全变"思想."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qiáng,小变仍亡.……夫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处列国竞争之世而行一统垂裳之法."康有为列举了世界上固守旧制而亡国的国家,前车之辙,犹可鉴也.

  康有为主张中国的变法仿效日本的维新制度,因为在世界各国中,日本的许多情况与中国近似."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根据日本的经验,康有为建议光绪帝,若要变法,宜首先抓以下三件事:

  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乾清门,宣布变法维新,"诏定国是".

  第二,"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所有官员的意见,允许直接反映,不得由堂官代表转达,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这样才"下情咸通,群才辐辏矣."

  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延,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皇上每日亲临商榷,订立各种新章.按康有力的设想,"既立制度局总其纲,宜立十二局分其事"——法律局、度支局、学校局、农局、工局、商局、铁路局、邮政局、矿务局、游会局、陆军局、海军局.

  这个奏折充分表达了维新法的改革主张和施政方针,成了后来指导"百日维新"的变法指南.光绪读后深受启发,推行维新变法的意志日益坚定了.

  7.《上清帝第七书》

  1898年3月12日,康有为第七次上书光绪帝——《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可考由弱致qiáng之故折》.康有为鼓励光绪学习俄国."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转弱为qiáng,化衰为盛之速者,莫如俄前主大彼得,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这个折子的呈上,在催促光绪痛下决心立即变法方面,颇有作用.

  四、"百日维新"与保皇生涯

  在不断上书朝廷吁请变法的过程中,维新变法纲领日臻完善,变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光绪皇帝也终于下定了变法图qiáng的决心.从此,康有为的政治生涯也由仅仅上书言事,不平疾愤呐喊,转到从事激烈的变法活动之中.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是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国是之诏开始的,至同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结束,历时一百零三天.

  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qiáng烈要求下,光绪终于下定决心,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正式变法.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直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专心致志,jīng益求jīng,毋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德宗景皇帝实录》)

  6月16日,光绪皇帝顶着慈禧太后等后党的压力,打破清朝皇帝不得召见小巨的"祖宗家法",特旨召见了康有为.召见前,康有为碰见了荣禄,并告诫这位著名的守旧大臣,非变法不能救中国,"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清廷戊戌朝变记》)召见中,光绪帝颇有兴致地听康有为阐述自己的变法救国主张,并频频表示赞同.康有为问道:"皇上之圣既见及此,何为久而不举,坐致割弱?"光绪叹息说:"奈掣肘何?"于是康有为建议道:"就皇上现行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矣.唯方今大臣,皆老耄守旧,不通外国之故,皇上欲倚以变法,犹缘木以求鱼也.……皇上欲变法,唯有擢用小臣,广其登荐,予以召对,察其才否,皇上亲拔之,不吝爵赏,破格擢用."光绪赞成其观点(年谱).召见谈话非常投机,持续达两个多小时.召见后,光绪欲重用康有为,终因旧守势力太大,只好委他一个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小职位,准予专折奏事.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10/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