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37)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毛诗》出自赵人毛亨,其释诗兼诂、训、传三体,自谓系子夏所传,河间献王颇好之,以毛公传人毛苌为博士,但却不得立于学官.

  这些经书的价值是很高的,但因不立学官,又无人表彰,故传授者极少,据《让太常博士书》所说,当时调查,民间只"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况且古文经都是用先秦篆文写成,一般学者阅读存在困难,即使读通了也无利禄可言,长期以往,将会日渐失传,"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阂,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只是由于刘歆的倡导宣扬,才使这批古文经书为社会和士人广泛得知,遂转相传习不辍.尤其是《周礼》、《左传》、《毛诗》等终于传流至今,成为经学的重要文献,刘歆当初的发现和提倡之功是不可低估的.

  这里有必要叙述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的真伪问题.唐代中期以前,对这三部书尚毫无怀疑,汉代今文家只说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并没有说这三部书不是真书,只是反对将其立于学官.唐初修《五经正义》,仍用以上三书.唐人啖助、赵匡始以为《左传》非左丘明所作[注].宋人苏辙则认为《周礼》

  中"秦汉诸儒以意损益之者众矣."[注]到了明代,梅囗则则揭发《古文尚书》及孔传为伪品[注].清代学者在对古籍进行全面考辨的时候,更把注意力颇多集中于经书上.阎着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最终揭发出《古文尚书》为伪书.其后,丁晏作《尚书余论》,认为伪古文和伪孔传为三国王肃所伪造.这些意见,大体为学界所认同.但是必须指出,这里所谓的伪《古文尚书》并非刘歆所表彰者,而是魏末晋初才出现的,由王肃伪造的.刘歆所立的《古文尚书》并不伪,其中与今文相同的33篇,至今学者认定为先秦古籍,至于不同的那些篇章,也是真书,魏三体石经残石尚存《古文尚书》残字110多字可证.只是东晋南朝时因士人尚玄学而不重视经书,尤其不重视朴素的《尚书》,以至该书逐渐亡佚了.至于《周礼》,毛奇龄说:

  "《周礼》自非圣经,不特非周公所作,且并非孔孟以前之书.此与《仪礼》、《礼记》皆同时杂出于周、秦之间."[注]方苞则历指《载师职》等某章句为刘歆所篡入[注].但多为清儒所驳.还有《左传》,顾炎武、姚鼐均言非出一人之作,但为先秦作品.刘逢禄作《左氏chūn秋考证》倡言刘歆改《左氏chūn秋》为《chūn秋左氏传》.即将一部一般史书改编为解经之书,其中凡例、书法及比年依经缘饰之语为刘歆所增窜.到清末,康有为从廖平的《古学考》得到启发,著《新学伪经考》,说《周礼》、《逸礼》、《左传》、《毛诗》等皆刘歆窜乱伪撰,且言:《易》学为歆伪乱有三;《书》伏生壁中古文之事,其伪几十;《诗》、《毛诗》之伪凡十五;《周官经》六篇盖刘歆伪撰;《乐记》出于欲无疑;《国语》被刘歆一分为二,而成今之《国语》和《左氏传》[注]后来亦有学者如古史辨派及当代之徐仁甫先生继承其说.但是如果认真阅读康氏之书就会发现,他当时之所以写此书并不是真正为了辨伪,而是为了利用今文经学的旧形式来为其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制造舆论,事实上其中错谬百出,是说不上任何学术性的.现在看来,不仅《周官》不伪,《左传》更不伪,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先秦古籍.难怪连当年力主刘歆遍伪群经的古史辨派首领顾颌刚先生晚年也说:"古史传说和西周史事的较原始史料仍以见于《左传》者为多,运用《左传》等记载才有可能把古史传说和西周史事考证清楚."[注]怎么能说《左传》、《周礼》是伪书呢!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二个贡献是开辟了以文字和历史解经的新方法.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是宗孔子的,他们以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孔子是政治家,六经是孔子求天下治理的学说,所以他们解说经传偏重于微言大义,推阐发挥,其特色是功利的,往往容易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以己意附会经义,而不重视经文的本解.

  为此,他们传经的主要方式是口说师传,解经繁密驳杂,各有师说.这种方式解经时见jīng义,却不免沦入主观臆见之案.他们在六经中最为注重公羊学,就是因为《chūn秋》极为简略,他们尽可以随意发挥.他们解《尚书》《尧典》"曰若稽古"数字,竟用数万言来阐发.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古言写成的,不通小学,就无法研读古文经.为了发扬古文经,刘歆等人重视训诂,不仅凭此以读经,且据古文的字体笔意以解经,所谓"《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刘向、刘歆"父子俱好古,博见qiáng志,过绝于人","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由于文字训诂的需要,刘歆重视作为经书辞典的《尔雅》,曾撰有《尔雅注》三卷.而所倡《毛诗》与齐、鲁、韩三家《诗》之根本不同也在于毛公释诗兼诂、训、传三体,其书故名《诂训传》,如《关睢》中"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之类,"关关,和声也"等等.这样解释《诗》使读者能明了诗之本义,比海阔天空的微言大义更易为学者接受,所以后来,三家《诗》亡而《毛诗》独存.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家是宗周公的,他们认为六经是周公旧典,故为官书,六经所记为古代情形,皆系事实,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注],是一位历史家,他对六经只是进行整理,加以保存而已.既然六经都是周公旧典,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予以研治.基于此,刘歆特好《左传》,他称之为《chūn秋左氏传》,注重用《左传》中所叙之历史事实来解经,用《左传》中的凡例来界定三代史官的记史法则,用《左传》来批评《公羊》、《谷梁》对《chūn秋》的曲解.正如其本传所言:"欲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欲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他是以所记历史事实的详略多少作为区分经书优劣之标志的,所以他不仅好《左传》,而且好记述周代官制的《周礼》,好三代政治文献汇编的《尚书》,好讲礼仪的《逸礼》.他从研治这些古文经出发,据《周礼》、《乐经》研究钟历,以huáng钟律为根本标准,辅以相黍制定了国家标准的jīng确度量;据《尚书》、《左传》,将三统与五行相生说相结合,并以三统而言三正、三历,创造了推定先秦古历日的《三统历谱》,这些都有其特别的意义.但是信古之极必为泥古.刘歌迷信六经乃周公旧典,对之毫无怀疑,以至将一些后代补作乃至伪撰之书亦视为三代旧作,且由信古而产生倒退的历史观,一切遵崇三代,以为今不如古,要挽救世风,唯有复古,这从政治实践上看,是企图拉着历史车轮倒转.王莽改制之失败,其根源之一,盖即此.由于对经书研究的路数不同,古文家既要通文字训诂,又要懂历史和典制礼仪,就决定了古文家学问的宽窄与今文家不同.今文家讲微言大义,通一经即可为博士,他们"或为雅,或为颂",至合数人治一经,所以当时有"遗子满囗金,不如教一经"之谣.古文则不同,他偏重于文字历史的典制解释,非博学无以治经,所以从刘歆开始,凡古文学家一般是学问渊博,广泛研治数经.本传讲,刘歆"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欲及向皆治《易》,……见古文《chūn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博物治闻,通达古今."这种博学治经的路数比起"学者罢老且不能究一艺"的今文家,当然是更为优越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7/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