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43)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自序又说:

  扌筮之三策,关之以休咎,纟并之以象类,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拟之以道德仁义和知(智).

  这时里说《太玄》卜筮的方法和内容.《周易》以四来分数,《太玄》以三来分数.其中有休咎祸福的道理,用象数表达出来,还将五行原理与人事利害互相发明,宣扬儒家仁义礼智等道德伦理.

  又说:

  为其泰曼漶而不可知,故有《首》《冲》《错》《测》《搞》《莹》《数》

  《文》《机》《图》《告》十一篇,皆以解削《玄》体,离散其文.

  这是说《太玄》传的结构.《首》《冲》《错》《测》《搞》《莹》《数》

  《文》《扌儿》《图》《告》十一篇都是解释《太玄》经文的,是《太玄》的传,犹《周易》之有"十翼".《四库提要》所说:"雄书本拟《易》而作,以《家》

  准《卦(辞)》,以《首》准《象(辞)》,以《赞》准《爻(辞)》,以《测》

  准《象(辞)》,以《文》准《文言》,以《扌离》《莹》《数》《文》《扌儿》

  《图》《告》准《系词(辞)》以《数》准《说卦》,以《冲》准《序卦》,以《错》准《杂卦》,全仿《周易》."

  易经是儒家六经之一,汉代推为六经之道.扬雄拟易作《太玄》,敢做圣人才能做的事,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本传说."诸儒或讥以雄非圣人而作经,犹chūn秋吴楚之君僭号称王,一盖诛绝之罪也."但有识之士却称赞他与圣人同功,桓谭《新论》曰:"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贤制诰作事,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属万类、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羲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又曰:"扬子云何如人邪?答曰:扬子云才智开通,能入圣道,卓绝于众,汉兴以来,未有此人也."又曰:"子云所造《法言》、《太玄》经也,玄经,数百年,其书必传."在人们对扬雄作《太玄》普遍不理解的时候,桓谭竟将扬雄其人其书视为汉朝建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奇才奇书,并进而将他与宓羲、老子、孔子相提并论,推许他"能入圣道",可与圣人方驾并驱.后来王充也称赞说:"扬子云作《太玄》经,造于少思,极囗冥之深,非庶几之才,不能成也.孔子作《chūn秋》,二子(扬雄、阳城子玄)作两经,所谓卓尔蹈孔子之迹,鸿茂参贰圣之才!"(《论衡·超奇》)又曰:"阳成子张作乐,扬子云造玄,二经发于台下,读于阙掖,卓绝惊耳,不述而作,材疑圣人."(《对作篇》)大科学家张衡说:"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教,乃与五经相似,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yīn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注]极尽夸赞之能事.

  《太玄》写成后,由于思维独特,文字艰深,"观之者难知,学之者难成",有人批评说:美味要合众人的口味,音乐要让众人感到悦耳,著书也要使众人喜好.

  而今不然——《吾子乃抗辞幽说,闳意眇指,独驰骋于有亡之际,而陶冶大炉,旁薄群生,历览者兹年,而殊不悟."说他振振有辞地讲幽远玄妙的内容,必欲探讨有无相生,万物衍化的道理,让人长年研读也不知其所以然.扬雄《太玄》艰深,受人非难,后来王充《论衡》通俗,又有人说他浅露,道理永远在无所事事的批评者手里.针对难客,扬雄又作《解难》一篇答之,曰:"大味必淡,大音必稀;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行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以《玄》文为艰深,不过是无知的世俗之见而已.

  四、载酒作奇字 卫道著《法言》

  哀帝短柞,平帝同位,曾与雄同列的王莽为大司马,位至三公,"权倾人主,所荐无不拔擢",可是扬雄自成帝至哀平,"三世不徙官",真是一个老郎中.班固称其"恬于势利乃如是"!大有屈平"举世皆浊我独清"之慨.但他并未消极度世,无所事事,而是"好古乐道","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一如既往地从事学术研究.继《太玄》之后,扬雄又写了《法言》一书.《太玄》探讨宇宙万物及天人关系,《法言》则探讨政治伦理等人生问题.《法言》共13篇,采用语录体,设为问对,一仿《论语》.其自序《法言》创作意图曰:

  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弛,大氏低皆圣人,即以怪迂折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惑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谬于经.故时人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

  诸子争鸣,各家学说互相排斥.大多非议孔圣.他们用诙怪的巧说来挠乱人心,虽然都各自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但到底有碍于对真理的认识,这些人自以为是,自己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司马迁著《史记》,载六国、秦、汉初之事,是非标准与圣人和六经不同.扬雄为阐明正道,宏扬孔教,根据平时人们的疑问著成一书,结构仿《论语》,语言可为法则,故叫"《法言》.

  扬雄著《法言》态度十分严肃,措辞十分审慎,当时即享有极高的声誉.或褒或贬,很有权威,大有当年孔子作《chūn秋》"一词之褒胜于华衮,一语之贬严于五刑"之势.蜀中隐德君子严君平、谷口郑子真就是因《法言》所载而知名当代、流传后世的.有位富豪希望留名,就贿赂扬雄希望笔之于书,被扬雄严辞拒绝.《论衡·佚文》云:"扬子云作《法言》,蜀富人赍钱十万,愿载于书,子云不听,曰:

  ‘夫富人无仁义之行,犹圈中之鹿,栏中之牛也.安得妄载!’"晁公武亦说:

  "《法言》称谷口郑朴子真、蜀人李仲元与严君平,蜀人闻之,有愿载名于《法官》

  者,雄谢之,虽林翁儒犹不得与也."[注]林翁儒即林闾翁孺,扬雄文字学之师,扬雄只在《答刘歆书》中称说他,《法言》未及一语.可见其书取材之严,褒贬之慎.

  由于《法言》如此严肃认真,又采用当时的语体文,故习之者众,声誉极高.

  班固说:"自雄之没至今40余年,其《法言》大行,而《玄》终不显."《法言》

  以其义正辞易,比《太玄》获得更多的读者,在东汉初年已十分流行了.

  《法言》末尾说:"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辟雍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汉公即安汉公王莽,明在未篡之时.制舆服、兴学校在元始三年加莽阿衡,奏立辟雍在四年;"汉兴二百一十载",自刘邦前206年汉中称王,至元始四年(公元4年),正好210年.可见《法言》作于平帝朝,成于元始四年.

  扬雄还仿《仓颉》作《训纂》,亦在元始年间.《汉书·艺文志》:"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文字于庭中,扬雄取其中有用者作《训纂篇》,顺续《仓颌》,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训纂》是一部汉字单词字书,已佚,今有清人辑本,见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是年朝廷曾更改十二州名,扬雄有《十二州箴》,当作于同时.

  大约在这时,扬雄家遭不幸,痛失二子,为了归葬爱子于蜀,扬雄因此一贫如洗.桓谭《新论》说:"扬子云为郎长安,素贫,比岁亡其两男,哀痛之,皆持归葬于蜀,以此困乏."如前所引,《法言》说"苗而不秀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童乌当即所失二子之一,其亡当在元始四年《法言》成书之前.老而丧子,家道中衰,其晚景之凄凉可想而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3/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