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71)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隋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使隋朝成为历史上又一个短命的皇朝.奢侈bàonüè、既贪且骄的隋炀帝杨广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一些旧臣拥戴留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即皇帝位,史称皇泰帝.皇泰帝很快又被大将王世充废掉,王世充自己称帝.王世充本是隋炀帝的旧臣,深得隋场帝宠信,他看到农民起义群雄并起,隋朝大势已去,就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国号郑.同时进行了立太子、封王的一系列活动.他要自己的儿子,被封为汉王的玄恕拜陆德明为老师,想以此来笼络这位有名望的大儒.玄恕亲自到陆德明家里行拜师礼,陆德明不愿为僭号的王世充所用,于是就吃了一些能引起腹泄的巴豆,声称害病.王世充的儿子来到他chuáng前,跪着行礼,陆德明告诉他自己正在害痢疾,然后就不再说话了.躲过这件事以后,他把家搬到成皋去养病,闭门杜客,不与任何人往来.这是他的第二次隐居,目的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过这次隐居的时间比较短,王世充不久就被李渊父子的唐军消灭了.陆德明被秦王李世民征为文学馆学士.

  唐朝立国之初,高祖和太宗都很重视文化建设.高祖李渊,令有司在国子监立周公和孔子庙各一所,四时祭奠,并且搜求周公和孔子的后裔,加以封爵,标志着儒学重新受到重视.雄心勃勃的李世民,征讨天下的兵甲未解,就在他的秦王府开设一个文学馆.文学馆设在宫城之西,环境优雅,并搜罗大量的书籍经典,以利学者研讨学问.陆德明、孔颖达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共18人,同一天被授予学士的称号,时人称为"十八学士".他们之中,有的是前朝大儒,有的以文采艺术著称于世,有的则是经邦定国的gān才.像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人物,后来成为贞观之治中的gān城.十八学士都享有五品官的待遇,李世民还让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为他们一一画了肖像,让著名文学家褚亮为他们的画像写了像赞.

  这些画像挂在凌烟阁上,十八学士分为三班轮流值班讲学,李世民在处理军国大事之余,就与这些学士一起讲论学术、商讨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们地位的优越,所受的礼遇尊崇,都为前代所罕见.时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反映当时社会中的钦羡心情.以后,李世民又命他的儿子中山王承乾拜陆德明为老师,陆德明被任命为太学博士.

  武德六年,高祖李渊亲自到国子学观看祭奠周、孔的典礼,同时汇集儒、释、道各种学派一起讲论学术.其时,儒学方面有徐文远讲《孝经》,佛教方面有和尚惠乘讲《波若经》,道教方面有道士刘进喜讲《老子》.这是一次汇合各种学术的盛会,反映唐初统治者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会上,陆德明与三个人都进行了讨论和辩难.《旧唐书》本传说:"德明难此三人,各因宗旨,众皆为之屈."再次表现出陆氏jīng通儒、释、道三家之学的深厚功夫.高祖李渊高兴地说:"三人者,诚辩.然德明一举,辄蔽,可谓贤矣."(见《新唐书》本传)并赐给陆德明帛50匹,以示褒奖.其时,这位历经三朝的大儒,已经是古稀老年了,但思想依然如此敏捷,辩锋仍然如此犀利.

  李世民登皇帝位以后,继续尊崇儒学,宏扬文教.在国子学增筑了学舍1200间,招收生员3600人.广征天下儒士为学官,能通一经的学士,都可以署吏.除儒学之外的书、算各科,也都设置博士.陆德明这时被拜为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唐朝国力的qiáng盛和文化的发达,吸引了许多周边国家的人民,当时的高丽、新罗、百济、日本及其它一些国家的王公贵族子弟都到长安来留学.国子监学生最多的时候多至八千人,他们把中华文化传向四面八方.唐代文化的繁荣,与统治者的尊儒重教是分不开的.

  在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学的盛行中,儒家的经学曾受到冲击,再没汉代那种独尊儒术的气氛了.隋、唐的统一,经学儒术重新受到了重视,因为儒学是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最好文化形式.高祖李渊说:"父子君臣之际,长幼仁义之序,与乎周孔之教,异辙同归,弃礼悖德,朕所不取."(《唐会要》卷47)太宗李世民则进一步认识到儒学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意义,并具体贯彻和实施了尊崇儒术、宏扬文教的方针.他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乌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员观政要》卷6)不过,唐初的尊崇儒术,并不象西汉那样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在弘扬儒教的同时,同样宽容佛道二教的存在.唐初推重道教,因为道教信奉的老子李聘也姓李,据说是李唐的同宗.这当然是一种附会,不过以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同时也不排斥佛教,因而有儒、释、道一同讲学论道这样的盛会出现.但是作为他们治道的根本,还是儒家的学说,以儒家君臣父子的大义来约束宗教,使之纳入君主专制的政治范畴之内.因此,象陆德明这一类的经学家受到很高的礼遇.

  陆德明的学术与唐初的这种政治气氛相一致,他并不像汉儒那样的专守五经,而是在深研儒学经典的同时兼通老、释.《旧唐书·儒林传》记载陆德明的著作有《老子疏》15卷,在《经典释文》中,也有《老子音义》和《庄子音义》.把老、庄的著作与儒家的五经、孔子的《论语》并列在一起,而不收被后儒称为亚圣的孟子,这在后来的经学家看来不可理解.其实,这正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孟子》

  的出名,只是在宋代新儒学推崇以后形成的.

  贞观四年,陆德明这位经历了陈、隋、唐三朝,学术道德文章成绩斐然,受到三个朝代尊崇的大儒逝世了.他撰写的《经典释文》、《老子疏》、《易疏》都在唐初学术界流行.李世民看了《经典释文》后,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著作,赏赐陆德明家属束帛二百段.陆德明的儿子陆敦信,在麟德年间官至左侍极、检校右相,封嘉兴县子.唐初的统治者,对陆德明这位三朝大儒,无论在生前或是在死后都是很优崇的.

  三、释群经音义 开经疏先导

  陆德明经历了三个朝代.从学术上看,东晋南朝玄学盛,佛教也大流行,文化高于北朝,但就传统的儒家经学而言,反不及北朝的盛行.清代的焦循评论说:

  "正始以后,人尚清谈,迄晋南渡,经学盛于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齐,遂不能为儒林立传.梁天监中,渐尚德风,于是《梁书》有《儒林传》.《陈书》嗣之,乃梁所造也.魏儒学最隆,经北齐、周、隋,以至唐武德、贞观,流风不绝.故《魏书·儒林传》为盛."(焦循《雕菰楼集》卷12国史儒林文苑传议》).南朝的重视儒学是从梁武帝萧衍开始.萧衍自己是个学者,既重儒学又崇佛教,因而改变了以往玄学家不讲德经的风气,梁陈两代才有《儒林传》可写.北朝以北魏孝文帝和北周武帝重视儒学著称,所以焦循说"魏儒学为隆".其实,北魏和北周的重视儒学,实际效果不会超过南朝梁武帝的兴儒学.只是北朝的经学格守汉儒的传统,尊崇郑玄、服虔的注疏而不加改变,故此受到清代重视考据的汉学家的推重.

  陆德明生逢南北儒学统一的时期,他的学术传统既是南朝的风格,同时也兼有了北方儒学的长处.他深研儒经又兼通释老,重视传统的经学笺注又长于析名辩理,这是南学的特征.他遍释群经,注重文字训诂与名物考证,又是北方经学的特色,即东汉古文经学的风格.他的经学著作《经典释文》就是这两种风格jiāo融的体现.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1/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