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80)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年),历时十年,成《chūn秋集传集注》.·之后,他又"撮其纲目,撰成《统例》

  3卷,以辅《集传》,通经意焉."[注]

  陆淳跟随啖助学习,是在唐代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据陆淳说,他拜啖助为师,"秉笔持简,侍于啖先生十有一年."按:啖助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去世,时年47岁.上推11年,即上元元年.据陆淳说,他在啖助"述释之间,每承善诱,微言奥指,颇得而闻"[注],可知,陆淳师从啖助,对啖助的学术方法、学术思想,特别是对啖助的《chūn秋》学有深入的了解,并深受其影响.

  两《唐书》说陆淳自幼师从赵匡,而没有提到他师承啖助.事实上,陆淳师从啖助,证据已很充分了.而说陆淳师从赵匡,却没有多少证据.赵匡,宇伯循,天水(今甘肃天水)人,从师著名学者萧颖士,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开始在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陈少游处任幕僚.做过殿中侍御史、淮南节度判官、洋州刺史.他也是一位《chūn秋》学者,与啖助的学术观点非常相近.从文献记载看,陆淳与赵匡并非师生关系.那么,赵匡与啖助之间是不是师生关系呢?据陆淳《修传始终记》,大历五年,即啖助完成《chūn秋集传集注》那一年,赵匡正在陈少游幕府供职,前往浙中,途经丹阳,曾到啖助居住处去拜访,讨论《chūn秋》经学,"深话经意,事多响合",二人谈得很投机.赵匡打算回来时再到丹阳拜访啖助,"当更讨论",但不幸的是,啖助在这年去世.从这段记载看,赵匡与啖助在大历五年以前并未谋面,因此,二人之间也不存在师生关系.

  啖助去世后,留下了《chūn秋集传集注》及《统例》的遗稿.陆淳认为应该将它整理出来,使唤氏《chūn秋》学发扬光大.于是,他与啖助之子啖异将遗稿抄录出来.

  陆淳又想到了与啖助学术观点相似的赵匡.这时,陈少游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史,赵匡已随节度使府迁镇于浙东.于是,陆淳与唤异一起,带着啖助的遗稿去造访,请赵匡帮助整理.赵匡对啖助的遗稿进行了加工、补充,然后由陆淳进行最后编纂,统一体例,到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完成了这项工作.关于这个过程,陆淳在《修传始终记》中有过记述:

  是冬也(按:指大历五年冬),赵子随使府迁镇于浙东.淳痛师学之不彰,乃与先生之子异躬自缮写,共载以诣赵子.赵子因损益焉,淳随而纂会之,至大历乙卯岁(即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而书成.

  可知对啖助遗稿的整理历时五年之久,赵匡、陆淳都倾注了心血.

  陆淳的任宦生涯,是从任淮南节度使府从事开始的.据《旧唐书》本传说:

  "陈少游镇扬州,爱其才,辟为从事."据《旧唐书》卷126《陈少游传》,陈少游镇扬州在大历八年.又据《修传始终记》说,他受陈少游推荐,诏授太常寺奉礼郎,这是大历十年左右的事.此时他的《纂例》已成.陈少游生前又曾向朝廷推荐陆淳,拜为左拾遗.陈少游死于兴元元年.吕温《祭陆给事文》中也说:"德宗旁求,始宾明庭."说明陆淳是在德宗即位后入朝的.由上可知,陆淳入朝任左拾遗,不晚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陈少游死时,而不早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即位.

  《旧唐书·柳登传》载,贞元六年十一月,德宗亲行郊享之礼,"上重慎祀典,每事依礼.时冕(柳冕)为吏部郎中,摄太常博士,与司封郎中徐岱、仓部郎中陆质(即陆淳)、工部郎中张荐皆摄礼官,同修郊祀仪注,以备顾问."由此可知,在德宗贞元六年十一月以前,陆淳已任仓部郎中,并兼礼官(太常博士),与柳冕等人一起制订郊享礼仪,备皇帝顾问.这时陆淳很受德宗的信任,他身为礼官,对朝廷礼仪非常熟悉,曾著《类礼》20卷,惜已不存.贞元十一年七月,陆淳参加了关于礻帝拾礼的讨论,这时他官左司郎中.

  这以后,陆淳又因"细故"改任国子博士.改官的原因已不得而知,可能与朝廷内部斗争有关.日温《代国子博士进集注chūn秋表》中说:"辄集注《chūn秋》经文,勒成十卷,上下千年,研覃三纪,元首虽白,浊河已清."[注]按一纪12年计算,三纪为36年,陆淳跟啖助学习《chūn秋》是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开始的.由此推算,36年以后,正是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这一年,他正在国子博士任上,向德宗进献《集注chūn秋》.由于书中新颖的研究方法,切合现实政治的学术主张,给当时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因此,它立即引起了社会的qiáng烈反响,特别是受到政治革新派人士的热烈欢迎,如柳宗元、凌准、韩泰、吕温等人.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他们将陆淳的《chūn秋》学思想作为实行政治革新的理论武器.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把陆淳引为政治上的同道.后来,陆淳又外出,任过信州(今江西上饶)、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23日,德宗病死.正月26日,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一派从而执掌朝政.他们迅速安排本派人物占据了朝廷中的显要职位,并招集一些素负重望的人回京.陆淳从台州回到京城,任给事中.陆淳回京,与王叔文集团在朝廷中得势有直接关系.与陆淳拜给事中的同一天,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注].

  《旧唐书·王叔文传》称陆与王叔文、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永贞党人结为"死jiāo".同年三四月间,唐顺宗立广陵王李纯为皇太子,陆淳被征为太子侍读.他为避太子名讳,改名陆质.这一年,他献上《古君臣图》,即《旧唐书》

  本传所载的《君臣图翼》25卷,已佚,无法考证它的具体内容,当即有关君臣之道的.这时,柳宗元与陆淳居处很近,柳宗元对陆淳执弟子礼,向他问学[注]

  从史料记载看,陆淳任太子侍读并不是很受尊崇.当时顺宗身患重病,经过激烈的斗争,宦官与保守派集团立李纯为太子.王叔文集团预谋另立皇嗣的计划失败,因此,李纯对王叔文集团没什么好感.陆淳被改革派派去做太子侍读,原打算通过他对太子施加影响,但事与愿违,更引起李纯的反感.《旧唐书·陆淳传》以贬斥的笔调记述了这一过程:"时(韦)执谊得幸,顺宗寝疾,与王叔文等窃弄权柄.

  上(指李纯)在chūn宫,执谊惧,质已用事,故令质入侍,而潜伺上意,因用解.及质发言,上果怒曰:‘陛下令先生与寡人讲义,何得言他.’质惶惧而出."说明他与李纯的关系并不融洽.

  贞元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日,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被宪宗逐出朝廷,王叔文等人发动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两天后,陆淳去世[注],门人私谥为文通先生.

  啖、赵二人的著作已经亡佚.陆淳的著作,今存有三种:《chūn秋集传纂例》10卷、《chūn秋集传辨疑》10卷及《chūn秋集传微旨》3卷.这与柳宗元说的陆淳有"《chūn秋集注》十篇、《辨疑》七篇、《微旨》二篇"不合.事实上,《chūn秋集注》即《纂例》,其他二书卷篇不合,当为后人传写割析而致.这三种书集中了啖、赵、陆三人的《chūn秋》学研究成果,并在啖助旧稿的基础上作一分为三处理而成的.据他在《chūn秋集传辨疑·凡例》中说:

  《集传》取舍三传之义,可入条例者于《纂例》诸篇言之备矣.其有随文解释,非例可举者,恐有疑难,故纂啖、赵之说,著《辨疑》.

  这就明白地说了《纂例》、《辨疑》是综合了啖、赵二人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扩大而成的.但其中也包含了陆淳个人的心得,书中多处标明"陆淳曰"即是明证.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0/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