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204)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清末,日本曾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相当部份的利益。袁世凯时期,日本又诱使袁接受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作为它支持袁氏复辟帝制的jiāo换条件。1917年后袁世凯、张勋亡而北洋军阀兴,它又支持皖系军阀的北京政权和奉系军阀的东北政权,企图制造中国军阀的持久混战。1918年,它看准段祺瑞想借参战而扩充私家之兵,便立即以贷款支持段参战,从而获得了在中国驻扎军队的特权,为后来侵略中国垫定了军事基础。1919年,它虽与中国同为欧战的战胜国,却qiáng迫“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它。1919年12月,它与美国私定“石井蓝辛协定”,使美国承认它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权益”。 1926年chūn,当奉直、奉鲁军阀联合进攻冯玉祥国民军时,它则派军舰护送奉军出关南下,公然pào轰大沽pào台,是为北京“三一八”惨案的源起。1927和 1928年chūn,当中国国民革命军两次渡江北伐进入山东时,它一则借口“护侨”而出兵,二借口“护侨”而公然pào轰北伐军,蛮横阻拦北伐,制造了举世震惊的济南惨案。1928年6月,因张作霖已成为其侵吞中国东北的障碍,它又公然在皇姑屯将张炸死。

  北伐胜利后,东北易帜,中国基本统一在南京国民政府之下。这使得日本加快了它的侵略步伐。

  1931 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从此到1937年“ 七七” 事变,日本发动过多次对中国军队的进攻,国民党在蒋介石的领导下,也断续进行过正面抵抗。这一时期中抗日战事被称为“局部抗日”。局部抗日阶段先后发生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抗日、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日和绥远抗战诸役。1937年7月7日,日本全线进攻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如果算上局部抗战,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同日本人一共进行了十四年的浴血奋战,共进行了一千多次大型战斗,二十二次大会战,二百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战死,国民党军队几乎牵制了所有日军主力。国民党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它在亚洲大陆上拖住了大约一百万日军──否则这些部队便会用于太平洋地区对于西方盟国越岛部队的战斗。国民党的抗战伟绩彪柄青史。相反,一直号称“为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共,没有与日军打过一次象样的战役(一直引以为傲的百团大战的领导者彭德怀,在几十年后仍因违背了毛的命令而遭到迫害),没有一个高级将领战死。中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时机,借抗日之名,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从而为后来夺取国民党政权打下了基础。从彰显民族大义来看,中共较之国民党差之千里,但其说谎、残杀的本事却远在国民党之上。

  关于日本入侵中国和失败的预言

  隋朝步虚大师的预言诗第五节中预言道:“瀛洲虎,渡海láng,满天红日更昏huáng,茫茫神州伤破碎,苍生处处哭爷娘,chūn雷乍响见晴阳。”“瀛洲虎,渡海láng,满天红日更昏huáng”中的瀛洲虎,意指东瀛日本,如渡海的恶láng侵占中国。满天红日,指日本的太阳旗。中国到处被太阳旗的日军占领,一片昏huángyīn暗的景像。

  “茫茫神州伤破碎,苍生处处哭爷娘,chūn雷乍响见晴阳” 的意思是神州大地一片破碎,老百姓处处哀嚎遍野。chūn雷,指原子弹。原子弹炸时,才可见天日。

  唐朝的《推背图》在第三十九象预言了日本侵华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图中有一鸟于山上,隐指一“岛”字;连同图中太阳指日本岛,太阳亦隐日本国旗太阳旗之意。图中太阳的位置或升或降,隐含日本从军事嚣张到战败投降的过程。

  谶文是:“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鸟无足,山有月”,鸟字去一足呈一月状,位于山字之上成一“岛”字。“旭初升,人都哭” ,意指日本岛帝国崛起,太阳旗所到之处,万人哭泣。

  颂文是:“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jī叫,大海沉沉日已过。”“十二月中气不和”,“十二月中”指十二月的中间一半,乃六月。此句意指在yīn历六月发生的“七七事变”。“南山有雀北山罗”:“罗”指捉“雀”的网罗。此句意指“七七事变”后,日军自北南下,势如破竹,似网罗扑雀一样占领中国土地,屠杀中国军民。“一朝听得金jī叫,大海沉沉日已过”:“金jī”指五行属金的酉jī年。1945年是已酉年,正是“金jī”之年。此句意指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且让我们走入历史的真实。

  国民党局部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渖阳附近柳条湖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诬指为中国人所为,pào轰北大营的东北军,进攻沈阳。因为国民党正忙于围剿中共,蒋介石提出了“暂不抵抗”政策。一是为了“千万不要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二是要“效法印度甘地对英国不合作的办法,来应付日本,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外jiāo上要采取拖延”、即“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目地是为了“准备好了再gān”。因此,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退驻关内。不久,日军占领了东三省。可以说,蒋张不抵抗的认识根源是,事变之初他们以为是日军挑衅行为,未能判断出是日本侵吞整个东北的开始,还图谋以外jiāojiāo涉解决。

  日军占领东北后,正在对中共进行第三次围剿的中华民国政府军只得停止军事行动,蒋介石也离开江西前线,回到南京商讨对日对策。为尊重国际条约,南京政府马上诉诸国际联盟,国联乃命令日本撤兵,国际舆论也多斥责日本的侵略行动,但因为并未涉及到列qiáng的根本利益,列qiáng的态度不qiáng硬。而日本对此则是置之不理。

  这时,蒋介石面临的形势是内有中共的武装叛乱,外有日本的入侵和列qiáng的坐视不管。这时的中国是一个“穷中国和弱中国”,一个“乱中国和忧中国”。中日在军事上的实力有着天壤之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qiáng,既不愿看到中国真正统一qiáng大起来,又不愿看到日本真正能够称霸亚洲以对抗美国和西方。他们的希望是,只有日、中不和,甚至jiāo恶或jiāo战,才能使亚洲“自削其qiáng,自致其弱”。可以说,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战所遭遇的,实质上仍是一个“敌有人援,我无人助,生死无人过问”的恶劣国际环境。

  在这样的形势下,1931年10月,蒋介石、汪jīng卫等在上海召开会议,并就外jiāo政策达成协议:一、实行统一外jiāo,对外jiāo涉由南京中央负责,广州不办外jiāo;二、如果日军来攻,应该抵抗,用武力来对付它,不要不抵抗;三、不主张对日宣战;四、不主张退出国联。这表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基于自身实力和面临的形势,采取了“和战并用”的政策。

  蒋的“和战并用”的政策在当时的形势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它既不放弃武力抵抗,也不放弃外jiāo途径解决问题。诚如蒋介石所言:“我们是弱国,要对自己的国家有忠实的估计。”因此,一方面应该是“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另一方面又应该将“任何解决均不得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弱国外jiāo的最低限度”。这就说明“和战并用”非但不是唯求和而不战,而是和为手段,战为根本。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04/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