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综影视]乱点鸳鸯谱 作者:赤子的时光(下)【完结】(67)

2019-03-18  作者|标签:赤子的时光 情有独钟 欢喜冤家 因缘邂逅

  黛玉哪里听不出宝钗的讽刺?笑道:“若依宝姐姐这番话,写女则的长孙皇后和写女戒的班昭也是越矩之人,里面的内容定然是一派胡言,我们也不必看了。”

  宝钗没料到黛玉这般牙尖嘴利,顿时哑口无言。

  黛玉又同二人寒暄了几句,借口说要给妹妹喂食,将他们送了出去。

  自那以后,宝钗就很少来黛玉的院子里了。

  黛玉每日带着妹妹去贾母处晨昏定省,没有一日缺席,可谓恭敬至极。暗地里,却将贾府种种熟记于心。

  宝玉心中喜爱这个新来的漂亮表妹,倒也看出她不愿和自己亲近。纵然委屈,到底也没有强求。再者,黛玉此时不过与他初识,宝钗却已经在贾府住了两年之久。情感上,他还是偏向于宝钗的。

  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不知不觉间,黛玉居住的院子似乎成了贾府中一个独立的存在。

  而这样一来,黛玉的种种行为反而更容易了。

  不知不觉间,十天过去了。

  

  第101章 红楼梦

  这一日下了早朝, 林如海亲自前来贾府,要接黛玉姐妹回去。

  见贾母似有不舍之意,他又说道:“清溪是头一回来京城,总不能连自己家在哪里都不知道吧?”

  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却也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姐妹起身。千叮咛万嘱咐,仍叫带回来。又吩咐贾琏, 让他送父女三人出门去。

  黛玉只抱着清溪站在一旁,沉默不语。

  坐在回林府的马车上,林如海问黛玉这几天过得怎么样, 有没有什么想要告诉他的。

  身为父亲,他如何看不出黛玉有心事?

  黛玉斟酌一番后,开口道:“女儿确实有几件事情想要问问父亲。”

  “噢?”林如海端坐道,“是什么?”

  “敢问父亲, 您将我和清溪送去贾府,是为了什么?”黛玉道。

  “自然是为了你们姐妹的教养。世人皆说, 丧母长女不娶,无教戒也。你们去了贾府,便有外祖母教养,如何不好?”林如海道。

  “但如果, 贾家连自己人都没有教养好呢?”黛玉道。

  林如海一愣,忙问黛玉话中何意。

  黛玉心知自己此时只有八岁,若是说出了太私密的东西肯定会惹人怀疑,便只挑那些容易发现的说。

  譬如贾宝玉, 今年已经九岁,却丝毫不顾及男女大防,还不止一次出入家里姑娘的闺房。甚至还试图进入她的卧房,只是被她喝止了。

  再比如贾家的二小姐迎春,唯唯诺诺,被下人欺负得连话都不敢说。

  再说贾家的家塾,更是鱼龙混杂、乌烟瘴气。会酒的会酒,观花的观花。甚至聚赌□□,无所不至。

  再说贾家的族长,东府的贾珍。呵呵哒,名声是什么东西,他有吗?

  “他们只当我年龄小,并不怎么在意我。然而,我三年书也不是白读的。府中桩桩件件,我看得一清二楚。老太太固然慈爱,但毕竟年纪大了。平日里只是含饴弄孙,诸事不管的。”黛玉道,“如果是偶尔来探望,那也罢了。若要长住,却是不妥。清溪还小,每日耳濡目染,日后可不要……”

  一路上,林如海沉默不语。

  马车很快到达了林府,林如海道:“如今既然回了家,你每日仍旧去先生那里读书,不要耽误了学业。至于贾府的事情,交给爹爹就好。”他多年未回京城,着实不知道贾府的风评,也不好听黛玉片面之词。

  “是,父亲。”黛玉轻声道。

  “爹爹,”清溪突然开口,“我不喜欢贾府。在那里,我每天都不舒服。”

  林如海将清溪接了过去,抱在怀中,没说话。

  自那以后,黛玉仍旧每日读书习武,同在扬州时一般。清溪和姐姐同吃同住,姐姐读书她就在旁边玩耍,越发亲密。黛玉知道这是斯比亚的女儿,照顾起来也越发用心。

  贾家也曾送来书信或者令下人传话,说是让姐妹俩去。林如海只是寻故推脱。

  这一日,先生和林如海说话。开口问道:“两位小姐没有主母教养,总是不好。老爷可有什么打算?”

  林如海叹道:“荆妻去世时,我本想着横竖命里无子年龄又已经接近半百,就不用再续弦了,白白耽误人家。家中的姬妾,也都打发了。如今看来,还是要续弦为好。只是没有合适人选,再者,我也担心她们姐妹被后娘欺负。故此,左右为难。”

  先生道:“若是老爷有心,我这里倒是有一门亲事,想要说给老爷。”

  “噢?先生所言,是哪户人家的女儿?”

  “可惜不是女儿,是个携子的寡妇。”

  数年前,京城里有个举子郑让。结发妻子张氏,生子郑曦,小字清流。

  本是西粤人氏,只为与京师遥远,十分孤贫,不便赴试。数年前挈妻携子流寓京师,先生便是在那时同他有了交情。

  一家人在京城吃了好几年的苦,终于在去年喜中了新科进士,除授县尹一职。择个吉日,一家人到了仕所。

  谁想贫儒命薄,到任未及一月,犯了个不起之症。请医调治,百般无效。

  郑让撒手一死,抛下孤儿寡妇,无家可奔,无族可依。

  那郑让本就是极孤极贫的,做人甚是清方。到任又不上一月,虽有些少银钱,已为医药废尽了。还亏得同僚好友相助,将来买具棺木盛殓。

  母子二人生计无着,辗转流落京城。靠着朋友的接济艰难度日。

  前段时间,先生在京城遇见了他们母子。那男孩儿倒是争气,十二岁便考中了秀才,如今在国子学。只是母子二人衣食艰难。

  记着朋友生前的情谊,便接济了一些银两。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7/10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