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历史在民间_梁晓声【完结】(43)

2019-03-10  作者|标签:梁晓声

  中国乃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它的老百姓早已习惯了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抗日战争,很具体。中国老百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八年就取得了胜利。比如解放战争,也很具体,只不过用了三年,也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跃进”、“人民公社”,也都是目标,尽管荒唐,但老百姓照样砸了锅投进高炉里去,领着孩子老婆到公共食堂去喝野菜粥。从前也可以说,毛泽东本人的头脑就是一切目标的“存盘”。他大手一挥,指出一个遥远的目标——共产主义!老百姓全信。他又大笔一落,提出了一项项近的目标,老百姓便老人家怎么说怎么gān,图的是当一个中国老百姓的省劲儿。虽然只不过是头脑省劲儿。现在则很不同了,毛主席不在了,老百姓的思维开始启动了。他们不再相信远的目标了。有一句据说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话,在老百姓间广为传播——“我老啰。操不了那么多心啰。有些事只好留给下一代人去做啰!”。我个人认为这显然是编造的,却没有太多的根据能向别人证明是编造的,而且也认为自己非要承担起解释的义务是可笑的。正如当年民间流传着好多编造的“最高指示”,今天民间也照样流传着好多分明是编造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相互之间的谈话。仅这一点就很可怀疑——党和国家领导人相互之间的谈话,又怎么会流传到民间的?然而由于真的被证实是真的,对假的,老百姓也宁可先信以为真了。信了的老百姓但作如是想——将来的中国留给将来的中国人去应付吧,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还是顾眼前吧!

  而问题在于,除了百分之一都不到的先富起来了的中国人在眼前的日子里如鱼得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眼前的日子里活得很困惑,很迷惘。他们的确需要一个近的目标,需要一个紧跑几步伸长了胳膊也许就能一把够得着的近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足以信赖之人很负责任地告诉他们明年会怎么样,后年会怎么样,三五年内会怎么样。比如令他们已是在忍耐地承受着的有些品类贵得荒唐的物价,明年后年是继续上涨还是保持在如今的指数?倘物价继续上涨,工资会增加吗?会有工厂继续倒闭吗?等待着他们的命运是开百分之七十、六十、五十的工资还是gān脆失业?失业者肯定会领取到社会保障金和医疗费吗?那会是多少呢?……

  却没有人能够回答他们如此这般具体的近半径生活内容里的问题。更没有人敢向他们保证什么和许诺什么。他们的命运仿佛被掌握他们命运的人决定着,又仿佛没有一个人敢负责任地对他们说——相信我吧,我完全有这个能力。尤其令他们沮丧的是,他们分明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正如大多数苏联人至今仍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一样。事实上并不是他们遗弃了戈尔巴乔夫或选择了叶利钦,而是他们陷入了空前的听凭命运摆布的困境,戈尔巴乔夫也罢,叶利钦也罢,其他的什么人也罢,随便吧!当叶利钦下令以武力攻占议会大厦的时候,更多的苏联人既不支持议会也不站在叶利钦一边,便是他们对双方袖手旁观、丧失了信心不再信任的一次明证。我想,无论是攻占下了议会大厦的叶利钦,还是失守并作了俘虏的议员们及其追随者们,内心里大约都感到了同样的失落吧?

  与许多国家刚好相反,他们的政治家习惯于谈现在,而我们的政治家习惯于谈将来。

  第四章 贪婪之九十年代

  在人的信仰和人的现实利益占有权之间架设桥梁,有如在教堂和国会之间铺展红地毯。人的价值观念取向的单一,无论jīng神的抑或物质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人而言,都是原始的存在。

  一、“官二代”是如何垮掉的?——中国高gān备忘录

  周北方乃是首都钢铁公司前任“第一把手”周冠五的二儿子。

  周冠五在北京、在全国冶金系统是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自从一九九三年邓小平去首钢巡视了一次以后,他又似乎是一个有着硬邦邦背景的人物了。亦即老百姓所说的“通天”人物了。其实那也算不得什么非同小可的巡视,不过就是走走,看看,说了些话而已,却被某些人存心、某些人无意地传播得神秘兮兮的,沸沸扬扬的,在当年的中国,仿佛成了一件莫测高深的大事。

  巡视的结果,据说是使我们的一位副总理,不得不被动之极地亲率十来位部长,也在邓小平巡视后去首钢“现场办公”,对周冠五直言相问:“那么你对中央还有些什么特殊要求?只管开口提吧!”

  ——我的首钢的朋友们是这么告诉我的。

  于是周冠五既不但“通天”,而且似乎就要改姓了似的。

  周北方那时已是首钢的什么对外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揽首钢对外贸易的完全的实权,也是首钢的一大块最重要的权力。能够直接“领导”他的那唯一的人,正是他的父亲周冠五。恰如大邱庄的禹作敏才有资格“领导”自己的也当什么总经理的儿子一样。

  周北方当年也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即世人统称为“北大荒知青”中的一个。我不太清楚他在北大荒究竟待了几年,我认识他是在知青返城以后,具体说来,是在一九八九年。

  那一年,北京当年的北大荒知青们发起了一次“北大荒知青十年回顾展”。我是组委会成员之一,周北方也是。搞“回顾展”,当然需要资金。资金要靠向社会各方面拉赞助。我至今并不清楚当年究竟拉了多少赞助。我在这方面毫无能力。我只参与形式和内容的审定与策划,绝大部分解说词是我写的,而北方的贡献则大概在拉赞助方面。当然也非是他个人赞助,他当时已是首钢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了,已经可以个人做主批一笔赞助款项了。

  北大荒知青们因为当年jīng神上担负着“屯垦戍边”的使命,而且按军队建制组编,故彼此视为“战友”。不管当年认识的不认识的,间隔着团或间隔着师的,都特别看重当年的一份“战友情”——便是那种常被世人羡慕也常遭世人冷嘲热讽的“知青情结”。

  当年,组委会中不止一人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北方很够意思。一听要搞‘回顾展’,二话没讲,慡慡快快地就答应了。而且表示,只要有用得着他的方面,只要他不十分为难的事,绝不推诿。”

  故在我还没见到他之前,已受着“战友”们的影响,对他颇怀好感了。

  “回顾展”结束以后,我终于在组委会的一次答谢活动中见到了他。高高的个子,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他似乎是个不善言谈的男人,而我在那种场合也往往话不多,我们之间没单独jiāo谈什么。

  答谢自然少不了吃饭。饭桌上,有人一再悄悄建议我郑重其事地说几句。我想,我说什么呢?非要说,无非就是再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对赞助者衷心表示感激的话,也的确是心里想说的话。经济是基础,没钱办不成“回顾展”。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3/7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