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的中国人_梁晓声【完结】(93)

2019-03-10  作者|标签:梁晓声

  深夜,终于到达。三人一房间,同宿舍乃两小青年,从上海到广州跑买卖的。一对合伙的“阿庆”。我一向认为,买卖之事,一步一个凶险,才二十来岁,便下海经商,足见当代青年铤而走险的气魄,不禁由衷佩服。两小青年,神神秘秘的样子,频频做耳语状,喁喁咕咕的,仿佛看出我是个缉私的便衣。我不愿讨人嫌,何必主动攀谈?道句“晚安”,倒头便睡……

  没睡多久,被激烈的吵骂声惊醒,猛睁眼,但见屋里多了一个妙龄女郎,抄起不论什么,发疯似的打一对小青年中的一个,飞快的上海话夹杂着黑话行话……

  同室操戈,内部火并。

  我只好充当劝架的角色。劝不开,遂请来了服务员。女服务员揉着眼睛,惺忪忪的,老大不高兴,还以为我是他们一伙的……

  第二天早晨,找了半天鞋,终于在门外找到,想必是昨夜被当了武器。

  两小青年很不过意,硬要塞给我十元钱,算是补偿我的睡眠损失。

  我不要。他们更加过意不去,硬塞给我三包“骆驼”烟。

  书包里还有飞机上吃剩下的一个面包,吃掉,结账。步出招待所,天已转晴。大门外有三四辆出租小汽车,司机们迎上,争相招揽乘客。一问车价,又一咂舌。路旁有公共汽车站牌,打听清楚,是开往市内的,便老老实实在站牌下等。一等,便等了近一个小时。好在带了本书是斯大林女儿阿利卢那娃的《仅仅一年》。

  终于上了公共汽车,问《花城》编辑部,无人知晓。却有人给我出主意,说这车在《南方日报》附近停站,莫如去报社询问。

  下了公共汽车,心中为给《花城》编辑部节省了几十元钱,很是高兴。鼻子底下一张嘴,走几步,问一问,还是没找到《南方日报》,却找到了《羊城晚报》。借电话给《花城》挂通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姑娘,说《羊城晚报》离《花城》不甚远了,但你可能仍会迷路,拦辆出租汽车吧!我想既然不甚远了,那钱花的岂不冤枉?鼻子底下一张嘴,问。又乘公共汽车,到了大沙头。天又下起雨来。从那路公共汽车终点至《花城》,约十五分钟的路,边问边走,就走了有半个小时。待坐在《花城》编辑部,衣服已经湿透。两位非常之年轻的编辑姑娘,友邦惊诧,似想不到眼前这神情倦慵的、面呈病容的、身体单薄的水淋淋的人,便是作家梁晓声。我出示工作证给她们看,她们便急急地去找来了副主编杜渐坤。

  老杜一见我,笑了:“我还以为你应该是位东北大汉呢,怎么这般瘦?”

  我说:“照片上的我,几乎都不像我。”

  “怎么浑身湿?怎么来的?刚刚我们还传看电报,不知去哪儿接你呢!”

  “坐公共汽车来的,路上淋湿的。”

  “gān吗不坐出租汽车?我们广州的出租汽车挺方便啊!”

  “能省就省点儿吧,看你们这破破烂烂的编辑部……”

  我竟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意思——每每踏入那些严肃的、有影响的文学刊物的编辑部,见小说家们的手稿,是在拥挤不堪的、光线不足的、乱乱糟糟的境况之中,被编排出版,就觉得寒心。某些刊物和某些作家的境况,可谓同病相怜。

  “是啊是啊……”比我还瘦的老杜,搓着他的双手,做豪迈状地笑着,感激地说,“你能这么体恤我们,那咱们就是自己人啦!不过嘛,编辑部再穷,也还是接待得起作家的……你有没有衣服换啊?”

  我说有。他说换上换上,湿漉漉的,叫我们看着怪惭愧的……

  这时我才发现,唯一的小手提包丢了——细想了想,大概是丢在《羊城晚报》的传达室了……

  老杜很有些急——他说他们就是安排我在那儿住,快一同去找找……

  雨仍未停。我们走到车辆多的马路上,老杜非要拦一辆出租小汽车。我看得出,他那份儿内疚是很真实的,只好服从。结果是他没拦到。最后我们还是坐公共汽车。他上午已在开一个重要的编务会。我一来,他会也开不成,反使我感到他太把我当成回事儿,便有几分拘谨。其实,他完全可以指派一位编辑安排我的。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书卷气十足,热情,真挚,对作家极其坦诚友好。

  《羊城晚报》招待所,典型的鸽子笼式招待所,每个房间大概仅有六平方米——一张单人chuáng、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竟还有一张沙发。无窗。门顶上的小窗就算是窗了。房租很便宜——十五元。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十五元住单间,条件算相当不错了。何况还有电视机。

  各自落座,说了几句话,到中午了,老杜非要陪我去吃饭。我拗他不过,就在马路对面一青年饭店共进午餐。

  吃饭间,老杜问:“房间大小,不会影响你的写作情绪吧?”

  我说:“比我在家里的写作条件好多了。我争取写出一篇好小说。”

  第二天起,我就以每天四千字的进度,写《冰坝》。刚从大学毕业时,我一天可写一万字。而现在,每天写四千字,已是从早写到晚,比当年写一万字还觉得累。我从没感到写作是轻松愉快的事。不,我常感到写作是很摧毁人的健康的事。写作时,我吸的烟比平常多三倍。有时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吸。我想的我的肺早已被烟熏黑了吧?尼古丁的作用,只有尼古丁的作用,才能使我潜下心思,jīng神完全进入到我的小说之中……

  老杜给我派的责编叫萧晓红——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一位女研究生做我的责编,让我觉得怪委屈了人家的。她出差到北京时,找过我一次,随和得要命,说话总是那么娓娓的。一言以蔽之,是位静若处子的女性,身上绝少现代派色彩。思想观念、文学观念也并不很先锋。她不喜欢侃,我没时间侃。所以我们总是互相礼礼貌貌的。我讨厌能侃的编辑。讨厌一切能侃的人——不论男人或女人。倘若哪一位小说家摊上位责编是侃姐儿,那可就倒了霉了。侃、麻将、酒——这三方面使中国的许多男人和女人显得俗不可耐。而现实似乎继续一批批大量地滋生着这些个男女。他们在城市、乡镇,乃至乡村,如同蟑螂迅速繁殖。有了一个几个,不久便有了一群几群。他们就最最无聊的话题侃得热火朝天。他们传染赌博之风。他们今天撮一顿明天又撮一顿,你不知他们究竟是在吃的谁们。他们仿佛是一类职业的侃爷、赌徒、食客,他们真是令人厌恶透了!

  《羊城晚报》招待所的早餐很不错——米粥、咸菜、烤小饼。由于胃病,十几年来,粥和咸菜成了我每天主要的摄食内容。餐厅的卫生也令人满意得无可挑剔。只是早餐开得太早——七点半,而我一进入写作状态,同时便受习惯性失眠之苦,七点半常常起不来。并且,我已早就没有了戴手表的习惯。进入写作状态的我,亦便同时没有了时间概念……午餐我在家里也常常是对付或根本不吃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每天更需要的仿佛不是吃饭而是睡觉。我去小店买回了几袋方便面、面包、榨菜,于是索性完全自由,连午饭和晚饭也很少到餐厅去吃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3/9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