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传_曹聚仁【完结】(88)

2019-03-10  作者|标签:曹聚仁

  来是他的师母。

  鲁迅因此有了三个师兄,两个师弟。大师兄是穷人家的孩子,舍在寺里

  的。其余四个,都是师父的儿子。大师兄只有单身;二师兄也有家小,但他守着秘密。三师兄比鲁迅大十岁,和他的感情极好。他说:"出家人受了大戒,从沙弥升为和尚,正和我们在家人行过冠礼,由童子而为成人相同。成人愿意'有室,,和尚自然也不能不想到女人。以为和尚只记得释迦牟尼或弥勒菩萨,乃是未曾拜和尚为师、或与和尚为友的世俗的谬见。寺里也有确在修

  行,没有女人,也不吃荤的和尚,臂如我的大师兄即是其一,然而他们孤僻、冷酷、看不起人,好像总是郁郁不乐,他们的一把扇或一本书,你一动他就不高兴,令人不敢亲近他。所以我所熟识的,都是有女人,或声明想女人、吃荤,或声明想吃荤的和尚。我那时并不诧异三师兄在想女人,而且知道他所理想的是怎样的女人。人也许以为他想的是尼姑罢,并不是的,和尚和尼姑4相好', 加倍的不便当。他想的乃是千金小姐或少奶奶,而作这'相思'或'单相思, 〈即今之所谓单恋也)^的媒介的是'结',我们那里阔人家一有丧事,择七解结,解结并不是如世俗人所推测,个个解开的,倘有和尚以为打得jīng致,因而生爱,或者故意打得结实,很难解散,因而生恨的,便能暗暗的整个落到僧袍的大袖里去。这种宝结带回寺里,便保存起来,也时时鉴赏。打结子是谁呢?不消说是小姐或少奶奶了。所以他不觉睹物思人,所谓将涉遐想起来了。"①鲁迅是最懂得这种人的变态心的。鲁迅的三师兄也有老婆,鲁迅笑嘲他不守清规,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式,向他大喝一声道:"和尚没有

  老婆,小菩萨哪里来?"这真所谓狮子吼,使鲁迅明白了真理,哑口无言了。鲁迅在日本读书时期,曾和几位朋友往《民报》社听章太炎先生讲学,笔

  者已在上文说到过了。章氏可说是鲁迅所最钦佩的老师。许寿裳氏曾在《鲁迅印象记》中有一段描叙文字,,"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其讲学之地,是在大成中学里一间教室。我和鲁迅极愿

  往听,而苦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地址就在章先生的寓所^牛込区二丁目八番地《民报》社,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环绕一张矮矮的小桌,席地而坐。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神解聪察,jīng力过人,逐字讲释,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自八时

  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诲人不倦,,章先生讲书这样活泼,所以新义创见,层出不层。就是有时随便谈天,也复恢谐间作,妙语解颐。其《新方言》及《小学答问》两书,都是课余写成的,其体大思jīng的文始,初稿也起于此时。"他说:"鲁迅听讲,极少发言,只有一次,因为章先生问及文学的定义如何?鲁迅答道:'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先生

  听了说:'这样分法,虽较胜于前人,然仍有不当。郭璞的《江赋》,木华的《海赋》,何尝能动人哀乐?,鲁迅默然不服,退而和我说:'先生注释文学,范围过于宽泛,把有句读的和无句读的悉数归人文学。其实文字与文学固当有分别

  的,《江赋》、《海赋》之类,辞虽奧博,而其文学价值就很难说。7这可见鲁迅治

  学,爱吾师尤爱真理的态度。,,

  章太炎在一九三六年逝世,到了十月间,他自己也去世了。他所写的《关

  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可说是最后文字之一。他对于太炎先生的评价,和一

  般世俗人说法并不相同。他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

  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

  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

  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巳经出版

  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

  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为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

  杂志《浙江cháo》,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

  今并没有忘记……民国前五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

  《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奧,索解为难……是为

  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前去听讲也在

  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

  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巳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

  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思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

  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理;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又攘夺国柄,

  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纪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的,恐怕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

  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不是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世无第

  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jīng神,后生的楷范。"①那时,鲁迅巳在病中,而力疾作文,以表师德,也

  可见他们师生间的契合

  周作人说:鲁迅在东京的朋友不很多,据他所知道的,不过十来人,有的

  还是平常不往来的。那些老朋友之中,周氏说到了袁文薮,说鲁迅从仙台退了学,来到东京,决心要做文学运动,先来出一本杂志,定名叫作《新生》。他

  拉到了两个同乡友人,给《新生》写文章,一个是许季弗,一个是袁文薮(袁后来到英囯去留学了 〉。袁与鲁迅很是要好,至少关于办新杂志谈得很投合罢, 可是离开了东京之后,就永无音信。还有一位朋友是蒋抑卮,杭州银行家,他一九〇八年往东京割治耳病,住在许季弗处,所以认识了鲁迅。他颇有见识, 旧学也很好,因此很谈得来。他知道鲁迅有介绍外国小说的意思,愿意帮忙, 这便出版了两本《域外小说集》。民国以后,鲁迅在北京时,蒋北来必去探访, 可见他们的jiāo情一直是很好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8/14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