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07)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易通》除进一步阐述宇宙论之外,还着重阐述了人性和道德问题.

  《易通》里的宇宙论,同《太极图说》基本一致,但其论述则更加详细.《易通》qiáng调了"诚"的概念,"诚"在全书中具有最高德性的含义.在作者看来,"诚"是宇宙的中心,又是圣人之大本.《易通》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之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诚上》)这是说,诚源于世界的最初本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因此,"它就是圣人立身之德,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根本,又是"百行之原";,是至善的道德的源泉.

  就人性道德论来说,《易通》认为"诚"是人的一种最高超、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如其曰:"圣,诚而已矣".人们在道德修养上一旦达到了"诚",那就达到了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变为最完善、最高尚的圣人.但是,一般人的本性不都是至善的,所以,《易通》把人性分为刚、柔、善、恶、中五品.

  它再把刚与善相结合的人性称为刚善,把刚与恶结合的人性叫做刚恶;把柔与善结合的人性称为柔善,把柔与恶相结合的人性叫做柔恶.所以,实际上他认为人性表现为刚善、剧恶、柔善、柔恶和中性五类,总括起来仍然表现为善、恶、中三品.

  《易通》认为,刚善、柔善都还不是最好的人性,只有合乎中的人性才是最完善的.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其他四种人性或全恶、或不完善.因此,最高理想的人生目标,应该是"日易其性,自至其中而止矣."这是《中庸》"致中和"思想同人性论相结合的表现.所谓"中",就是中正仁义.

  怎样才会具有中正仁义的美德呢?《易通》提出了"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

  "主静"的关键在于"寡欲"《通书·圣学章》说: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虚静动直.虚静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周子全书》卷9)

  为什么无欲则虚静动直?由于没有个人私欲作怪,心则虚静,虚静就能明通事理;在虚静中产生的行为是直起的行动.这就是所谓"静虚动直".为什么动直则公?既能虚静,则其动机正直,公道无私.何谓"公则博"?《易通》说:"天地至公而已矣",像天地那样至公无私,这就是"公则溥".总之,要做到"无欲",才能"静"、"明"、"通"、"直"、"公",达于圣人的境界.周敦颐提倡的"寡欲"、"无欲",被后来的理学家发展成为"去人欲、存天地"的禁欲主义说教.

  在《易通》的《礼乐》章中,周敦颐论述了礼乐问题.他第一次把维持封建制关系的"礼"提到了"理"的高度说:"礼,理也;乐,和也.yīn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得其理然后和."礼乐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秩序,这就是把礼作为规范人的思想的工具,把乐作为调和人际关系的工具,从而达到使这个社会既有等级秩序,又能和谐统一.上述思想被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进行了继承发挥,又把"礼"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天理人欲之辨",应该说是由周敦颐开其端给的.

  五、理学开山 启旷世儒学新风

  宋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儒学复兴出现于西汉时期).

  儒家学派形成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经受了多次的严重考验,但它始终能够延绵不绝地发展下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顺应一定的时代要求而进行自我更新.儒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就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即qiáng调jiāo易.儒家学说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西汉以来,就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yīn阳、五行和释、道思想中能为自己所能容纳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在北宋真、仁二朝就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承接了韩愈的"道统说",开始了儒学的第二次更新活动.huáng百家说:"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即胡瑗),泰州孙先生(即孙复),祖莱石先生(即石介)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

  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jīng,实自三先生而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他们在学风上不重训诂而着重探讨义理,揭开了借用儒家经典来建造自己理论体系的序幕.

  又《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上有huáng百家一段案语: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jīng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这个案语指出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之学的人,他打破了理学家所谓孔孟而后道统中断的千年幽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新昌盛起来,重放光明,这段评语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周敦颐在其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太高,只是由于他开启了宋代新儒学的一代新风,故其影响越来越大.南宋初期的胡宏说他"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其功盖在孔孟之间".他的学说在后来又被朱熹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

  可见其在理学开创事业上的作用之大.

  在这里,我们不妨引用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三位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的一段话,用以结束对他的论述: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对尔后七八年的学术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太极图·易说》、《易通》成了理学不刊经典,甚至比作《论语》、《孟子》.周敦颐在宇宙论、性论、道德论、教育论、政治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和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yīn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主静、鬼神、生死、礼乐、诚、无思、无为、无欲、几、中、和、公、明、顺化等等,为尔后理学家所反复讨论和发挥.

  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的地位,早已成为定论,其历史影响非常深远.

  (李刚兴 撰)

  主要参考书

  1.《宋史·道学传》.

  2.《周濂溪集》.

  3.《宋元学案》卷11《濂溪学案).

  4.《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 人民出版社版5.《中国历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三卷上 齐鲁书社出版6.《试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马振择《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4期)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史林宗匠 司马光

  (1019——1086)

  一、生于贵胄之家 勤奋好学忘寝餐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学人称"涑水先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其家世代贵胄,远祖是西晋皇族平安献王司马孚,原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司马孚之裔司马阳,是北魏的征东大将军,死后葬于陕州夏县涑水乡的高堠里,其子孙便于此地家居,因以为籍贯.此后这个家族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司马光的高祖司马休,曾祖司马政、伯祖司马炳皆因五代战乱没有做官.到了北宋初年,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又考中了进士,当了官.司马炫虽然只做过县官,但却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人,此人"以气节著乡里",他在陕州富平县为县令不久,就使"境内大治"(《富平县志》卷7).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官居四品,位至天章阁待制,"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苏轼《司马文正公行状》)司马光的堂兄司马里,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少卿.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7/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