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28)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理学思cháo的兴起,从政治上说,是为适应赵宋王朝加qiáng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

  鉴于唐宋藩镇割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五代史》卷16)的历史教训,为防止再度发生"臣弑其君"和"以下犯上"的事件,经过北宋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艰苦营造,才建构了理学这样一种学术思cháo,它萌发于晚唐的韩愈"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论",奠基于周敦颐、邵雍、张载,初创于程颢、程颐兄弟,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基本思想大致如此.

  (一)健全理本体论,阐发义理之奥

  朱熹深化和完善了理本体论思想,他在二程初创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总结了北宋以来唯心主义理学加唯物主义理学斗争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一个jīng致的、富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了唯心主义理学的最高水平.后人在习惯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和二程一样,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以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文集》

  卷70.下引此书简称《文集》)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斥着一个普遍流行和无所适而不在的"理",理生天地,成万物之性,展现为"三纲五常".无论自然、社会和伦理道德领域,都体现了"理"的流行.理无所不在,这是对二程理一无论的继承和概括.

  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太极"这个概念,认为"太极"是"理"的总体.

  他说:"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下引此书,简称《语类》.)他还认为"太极"是"理"的最高体现;"至于太极,则又初无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极而谓之极耳."(《语类》)这就进一步完善了理一无论的世界观,使之更加完备.朱熹的理一无论哲学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在理与气、理与事的关系上,主张理气统一.为此,他借用了张载气化论的思想资料,对理本体论的世界观作出了合乎逻辑的论证.其论证方式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就具体事物而言,朱熹断言"万物皆有理",如在自然界,四时变化,"所以为chūn夏,所以为秋冬"是理;在动物界,"甚时胎,甚时卵"是理;在植物界,"麻、麦、稻、粮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瘠,厚薄,此宜种某物,亦皆有理."(《语类》)这些"理"都是指具体事物的"当然之则"及其"所以然"之故.他说:"至于所以然,则是理也."(《语类》)这都表明理是事物的必然规律,也说明"理"在"气"中,"道"在"器"中.朱熹说:"理是虚底物事,无邪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理亦无挂搭处"."有理而无气,则理无所立."(《语类》)在这里,朱熹认为"理"寓于事物之中,把"气"当做"理"的安顿处,挂搭处,立足处,主张"理未尝离乎气","道未尝离乎器"、认为具体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这一思想是正确的、合理的.

  第二步,从理本体论的角度看,朱熹则说."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语类》)说明理气虽然不可分离,但理是具有无形体特征的jīng神抽象,"气"是有形体特征的物质现象.就jīng神和物质形体的关系而言,岂能无先后之分?他又说:"理与气本无先后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语类》)所以朱熹还是认为"有是理后生是气".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从逻辑上qiáng调了理在气先,"理"和"太极"是产生万物、支配万物的根本,"气"只是形成万物的具体材料.这样,朱熹就从宇宙的本原、本体上否认了理不离气,而坚持了理为本的客观唯心论.

  在"理"和"物"的关系上,朱熹qiáng调"理"在"物"先.他说:"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这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语类》)在宇宙万物形式之前,只是无形而实有的"理"存在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语类》).这说明"理"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先,是产生天、地、人、物的总根源.

  "理""事"关系也是如此.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得有君臣父子,却族道理入在里面."(《语类》)从常识上讲,"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无论如何都讲不通,因为任何思想和道理都决不会凭空而来,如朱熹所讲的"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朱熹这种"理在事先"的思想,只不过是他颠倒了的世界观的最高体现,为了证明封建道德和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自然界.朱熹说:"虎láng知父子能孝,蜂蚁知君臣能义,豺láng知报本能孝,睢鸠知别有能礼."(《语类》)所以他说:"理便是仁义礼智","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道理."(《语类》)在朱熹看来,"理"实际上就是忠、仁、孝、义、礼、智等道德伦理的共性.

  这样,他就把封建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理在事先"是朱熹一论的又一块理论基石.

  其次,在"理"的性质上,朱熹作了比二程更为抽象的论证和更明确的规定.

  他把作为宇宙本体的"理"和具体事物的"理"严格区分开来.有人问:"未有物之时为何?"朱熹回答说:"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语类》)这个"天下公共之理"就是总理"太极",它存在于万物开始之先,而"物所具之理"则是以后才形成的,不是宇宙的本体.

  朱熹给"理"规定了以下的性质:其一,理永不生灭,生于天地之先:"有此理便有天地";又存于天地既亡之后:"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语类》)理是超时间的永恒存在.其二,"理"无形体,无方所,也是跨越空间的绝对jīng神.他说:"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yīn阳之外,而未尝不存乎yīn阳之中;以为贯通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文集》)通过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这个宇宙本体论的阐发,说明"太极"具有无形、无臭、无声的特性,又说明它是贯通一切领域,既在无物之前,又在有物之后;既在yīn阳之外,又在yīn阳之中,是一个无处不存的jīng神实体.

  在论证"理"是jīng神实体的过程中,朱熹采取了"体用一源","有无统一"的jīng巧方法,使他的哲学更具有抽象性和迷惑性.从"作用一源"来看,"体"就是"理"或"太极","用"就是"气"和"yīn阳"."体用一源"似乎是认为"理""气"共为宇宙本体,是同一本体的两个方面.实质上是一种巧妙的手段,表面上调和"理""气"的对立,骨子里是为理本体论服务.从"有""无"关系上看,他避开了把本体说成绝对的"有"或绝对的"无",认为如果"说得死了","落在一边",就是一个片面.因此"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可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物之根."(《文集》)只有把本体放在有无之间,说得活才能使jīng神本体摆脱形体的局限,又可避免沦于空寂.朱熹认为,这是同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区别开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8/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