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59)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正月十九日,吴澄诞生了.他从3岁开始,颖异日发,与一般儿童迥然不同.当时,祖父特别喜欢他,经常教他读一些古诗,几乎随口便能成诵.祖父见他悟性甚高,更加钟爱.日复一日,吴澄渐渐可以背诵好几百篇古诗,家里人无不为此而感到莫大高兴,深信他将来必定会有大作为.母亲游夫人曾带着他去邻村玩耍,有一位老奶奶见到吴澄十分可爱,便送给他一些钱币和水果.

  吴澄恭恭敬敬地向老奶奶道了谢,随即收下了这些礼物.过了一会儿,他想到老奶奶年迈体衰,生活艰辛,自己实在不应该接受老人家赠送的礼物.于是,他满怀内疚,悄悄把钱币和水果放还老奶奶家里,才跟随母亲默默地离开了邻村.

  宝祐元年(1253),吴澄刚刚进入5岁.家里人从外地聘请了一位老师,专门为吴澄授课.在老师的教导下,吴澄愈加颖敏异常,读书即使是一千多字的篇幅,只要读上两三遍,就能够牢记不忘.自此以后,他整天专务学习,勤奋不懈,读书常常通宵达旦.母亲游夫人担心儿子过分勤学会损伤身体,引发疾病,便定量供给吴澄读书所用灯油,只许他读至半夜时分,适可而止.吴澄的求知欲非常qiáng烈,他嗜书如命,哪能忍受母亲这种约束,于是暗地到街市买回一些灯油,以满足自己熬夜读书的需要.每天晚上,他先按照母亲规定的时间熄灯,等到母亲就寝以后,又悄悄燃灯苦读,并小心翼翼地把灯光遮蔽起来,避免母亲发觉.

  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吴澄读了大量书籍.7岁时,对《论语入《孟子》以及"五经"(《诗》、《书》、《易》、《札》、《chūn秋》都能全部背诵,而且还学会了做诗,又能写作进士赋.9岁那一年,他几次参加邻邑课试,都是名列前茅.

  宝祐六年(1258年),吴澄刚好10岁,开始懂得治学的根本.他努力攻读大理学家朱熹编纂的《大学》、《中庸》等"四书"章句,每日诵习《大学》一二十遍,一直坚持了3年之久,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来,吴澄曾对学者谈到自己这段经历,他说:"吾幼时习诗赋,未尽见朱子之书,益业进士者不知用力于此也.十岁偶于故书中得《大学》、《中庸》章句读之,喜甚,自是清晨必诵《大学》二十过者千余日,然后读《中庸》及诸经,则如破竹之势,略无凝滞矣.学者于《大学》

  得分晓,则《中庸》不难读."

  景定二年(1261),吴澄13岁.他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开始博览诸子百家之书.时有麻沙新刻《古文集成》丛书,吴澄因家贫无钱购买,便想尽办法从售书人那里借书来读,时满—月后便按时归还.售书人曾问他:"你借的书都一本一本地读完了吗?"吴澄回答道:"你试抽书中的任何章节考考我吧!"售书人听了,便随意点出书中某页某段文字,吴澄都能熟诵如流,没有一字一句差误.售书人十分惊异,深为这个少年的苦学jīng神所感动,当下便将一套《古文集成》丛书双手送给了吴澄,勉励他继续用功读书,立志将来出人头地.一年以后,14岁的吴澄头上挽着两个小角丫,前往抚州郡学补试,本州儒士前辈见其文不凡,竞相赞叹.

  景定四年(1263),吴澄十15岁,他已深知科举之业不足致力,于是专务圣贤之学,伊然以圣人之道自任.有一天,他读了朱熹的《训子帖》,见到其中有"勤"、"谨"二字,如得面命而深为信服,认定这是"持养之要经,为学之大务".随即,吴澄挥笔写下《勤》、《谨》二箴,又作《敬》、《和》二铭.《敬铭》有云:

  "把捉于中,jīng神心术;检束于外,形骸肌骨."《和铭》则极言周敦颐、程颢等学人风范以自勉.他常说:"吾读《敬铭》,则使人心神收敛,百妄俱消,如在灵祠中,如立严师侧,凄凄乎似秋,而不觉足之重手之恭也;读《和铭》则使人心神怡旷,万境俱融,有弄月吟风情,有傍花随柳想,熙熙乎似chūn,而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也."其后,吴澄还写了《自修铭》、《自新铭》、《消人欲铭》、《长天理铭》)、《克己铭》、《悔过铭》、《矫轻铭》、《警惰铭》等等,可见他处处自我鞭策,时时自我激励,其勤学笃行的功夫实可谓深矣!吴澄后来之所以成为元代一位儒学大师,与他早年的自觉修养、刻苦磨炼是分不开的.

  二、师事二程

  吴澄自从15岁立志专务圣贤之学以后,先后拜程若庸、程绍开为师,长期僻居乡陋,孜孜于理学,"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说.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秋天,吴澄陪同祖父前往抚州(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参加乡试.当时正遇上本州郡守邀请名儒程若府先生到临汝书院讲学,这可算是抚州儒学界的盛事.程若庸,宇逢原,安徽休宁人.他从学于饶鲁(学者称双峰先生,为朱熹门人huáng囗的"高弟"),得朱熹之传.后历任安定、临汝、武彝三书院山长,学者宗之,称勿斋先生,又称微庵先生.著有《性理字训讲义》、《太极洪范围说》

  等书传世.景定时期正当南宋末造,士人大多以科举之业为务,而程若府当时却潜心于理学,独以朱子之学传授诸生.吴澄本来眼膺朱学,现在又仰慕程若庸之名,于是便去临汝书院拜谒程先生.当他在书院外厅等待先生出来接见的时候,发现四壁粘满揭帖,内容全是程若庸教诲学者之说,充分反映出程氏在理学方面的独特见解.吴澄饶有兴致地细看了一遍,又将壁间话语默记心上.他察觉程氏的一些说法并不完全符合朱熹学说,由此引起了他的怀疑和思索.过了一阵,程先生从书院内堂走出来了,吴澄立即迎上前去,拜谒之后,便向先生请教.其中问道:"如先生壁间之书,以大学为高明正大之学,然则小学乃卑小浅陋之学乎?"如此这般,一连质疑了好几个问题.程若庸不禁赞叹道:"吾处此久矣,未有如子能问者.吾有子曰仔复,族子囗之(程钜夫旧名),与子年相若,可同学为友."从此,吴澄向程若庸执弟子之礼,经常往来于程氏之门.程先生深知这位弟子于儒学必有所成,坚信其前途不可限量,而同门诸生有不少人却未能真正了解吴澄.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祖父卧病在chuáng,吴澄侍奉汤药,不离左右.这样一连坚持了十多天,他毫无倦怠之色.祖父对吴澄的父亲说道:"吾察此孙服勤昼夜不懈,而神气有余,此大器也,可善教之!"吴澄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一直受到祖父的特别喜爱.祖父经常夸耀小吴澄如何聪敏颖慧,以致使乡里人都认为这位老人有誉孙之癖.这一年十二月,祖父因病情恶化而溘然长逝.吴澄遵循古礼,亲自为祖父操办丧事,凡事先禀告父亲而后施行,一切细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乡亲们都称赞他jīng明能于.

  后来,吴澄又师事程绍开先生,通过往来问学,使自己在学业上更加jīng进.程绍开(1212—1280),字及甫,号月岩,广信贵溪(今江西贵溪县)人.宝祐四年(1256)曾伏阙上书万言,指斥南宋时弊.至咸淳四年(1268)始中进士乙科,授从仕郎,差临汝教授,调宁海军节推,历礼、兵部架阁.他曾自创道一书院,又主讲象山书院,提倡合朱(熹)陆(九渊)两家之说.吴澄继师事程若庸之后,又跟从程绍开问学,深受其"和会朱陆"学说的巨大影响,后来成为元代理学界朱陆合流的代表人物之一.

  吴澄转益多师,注定他将来成为元代一位儒学大家.二程都是他的良师益友,二程之学也都是他的理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渊源.如果说程若庸谨授程朱之学,使吴澄获得"正学真传",从而在理学研究上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么,程绍开倡导"和会朱陆",更启迪他"深造自得",从而形成了以折衷朱陆为特色的草庐学说.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9/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