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20)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1976年,随着"四人帮"的垮台,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和全国人民一样,梁漱溟为祖国chūn天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但他考虑更多的却是中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1980年,他在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的同时,又被选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使国家走上法制建设的道路.80年代初,他还以90高龄,担任了全国最大的民间学术机构中国文化书院主席,并重登讲坛,发海cháo之余音.以其大哲之哲,启后学之思.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梁漱溟虽在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东方学术概观》、《忆往谈旧录》等著作.尤其是1984年自费出版的《人心与人生》,历时半个世纪始才完成.它是继《中国文化要义》之后,总结其一生思想的结晶之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huáng昏."梁漱溟在为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殚jīng竭虑,劳攘奔波近一个世纪之后,终于感到累了,该休息了.1988年6月23日凌晨,这位爱国老人平静而安详地告别了这个喧闹纷攘的世界!

  二、探人生真谛 究东西文化

  梁漱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而真正萃集其思想jīng华的主要是以下五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这五本书并非单纯的学术著作,而是他面对其当下直接的问题(即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由烦闷而苦索,进而提出答案并付诸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对于梁漱溟一生而言,其思想虽迭有修正,但其思想之根抵与理论架构则奠立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此书是他的文化哲学与其人生哲学、历史哲学jiāo织融铸而成的一座思想丰碑.它的出版,标志着梁氏哲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在此书中,他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和解决中国文化危机的纸上方案.在这一博大而庞杂的体系中,建基于本体论之上的人生哲学是其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文化哲学是人生哲学的逻辑推论,而历史哲学则贯穿于其对东西文化的具体阐释过程中,体现着他本人对文化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

  三者互相涵摄、相互jiāo融,构成了梁漱溟哲学思想的有机整体.

  在梁漱溟的早期思想中,以"生活"(或"生命")、"意欲"为中心范畴的宇宙论,构成了梁氏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他从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主要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得到启发,先验地设定了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意欲"作为其一切理论的根基.他认为,所谓宇宙就是"生活",而生活又是什么呢?就是那"没尽的意欲".意欲乃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意欲的发用流行即形成"生命之流",而宇宙就是这"生命之流"所形成的一个大生命.在他看来,宇宙并非一静态的固定体,而是一个"动态的相续",是一超越物质的jīng神存在,其本质特征就是纯粹的变化.而要认识这变动不居的宇宙,就必须首先认识作为万物之原的"意欲".但如何才能认识这个作为本体存在的"意欲"呢?只有通过非理性的直觉体悟.为此,他引入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并把它同佛家唯识理论探合起来.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智的方法,一是直觉的方法.前者是一种纯粹"静观"的方法,犹如在活动的电影中截取其中的一张胶片,它无法获得运动实体的本质,而只能认识那静止的物质世界,而只有直觉才能勘知那永恒流转的宇宙本体.他说:"直党所得到的意思是一种本能的得到,初度一次就得到如此的意思,圆满具足,无少无缺."显然,梁氏的这种直觉认识方法乃是一种超越实践、超越感性乃至理性思维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一种神秘的顿悟和飞跃.

  正是基于这种"意欲"生成万物的宇宙论和直觉主义认识论,梁氏建构了他的文化哲学.

  梁氏对文化的界定是以他的"意欲"说为基础.他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又是什么呢?"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在他看来,人类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样法(或生活态度),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各民族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内在驱力的基础"意欲"有着截然不同的趋向之故.为此,他通过一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论定,尽管各民族的基础意欲各有所向,千姿百态,但归纳言之,总不外以下三种路向,即"(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他认为,人生意欲的这三个面向,正代表了人类三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即:奋斗欲求的态度、调和持中的态度和反身向后的禁欲态度.在他看来,这三种人生态度各自最充分地体现在西洋民族、中国民族和印度民族身上,并分别代表着三方文化的内在jīng神.三大民族正是各自秉持着自己文化的内在jīng神向前走去,遂成就了世界上三种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文化,即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而这三大文化系统正标志着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截然不同而又次第演进的三大路向."质而言之,我观察的中国是走第二条路向;印度人是走第三路向";而"西洋人则走的是第一条路向."而这三大路向也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这就是梁氏独特的文化类型理论,也是他的文化哲学的核心和理论基础.他对人类文化的总体考察就是以此为逻辑起点来展开的.根据这一理论,梁氏又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哲学等方面对东西文化之差异作了全方位的比较,辨析.得出结论:西方文化自古相传的是以理智型为主的思维模式,并由此形成了西洋人处处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哲学;而中国文化自古相传的是直觉型的思维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不计物质利益"的超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尚情而无我"的道德哲学.正是通过这种对东西文化哲学基础差异的比较、辨析,基于其认知理论,梁氏提出了他的人类文化将三期次第重现的文化发展观和中国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复兴于世的大胆论断.

  他认为,不同类型文化的发展不是平列的、共时态的,而是历时态的,有先后次序的,即:西洋文化:第一路向,第一期文化一中国文化:第二路向,第二期文化一印度文化:第三路向,第三期文化.这种文化演进的次序特征决定了西中印三方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时代地位.他认为,西洋文化是按顺序发展的,而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因"古初的天才太聪明了",不待走完第一路向和第二路向,"便中途拐弯",过早地走到第二和第三路向上去,"成为人类文化的早熟",而显得"很不合时宜".但他认为,中国文化虽然以前不合时宜,而"此刻却机运到来";因为走第一路向的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已出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严重危机,必须求助于走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他因此断言:在不远的将来,第二条路向会被重新拿出来走,"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便是梁氏的结论——一个先知式的预言!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20/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