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30)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综上观之,在一定的意义上,贺可视为新儒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他对推动新儒学运动的发展当有其不可抹灭的功绩.

  (杨全昌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文化巨人 唐君毅

  (1909—1978)

  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被港台学界誉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的唐君毅先生,公元1909年1月17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宜宾县,在兄妹五人中居长.其先祖本为广东五华人,六世祖时移居四川,以制糖起家,渐置田产,家道殷实.其父迪风,17岁即中秀才,后曾在南京支那内学院从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先生研习内典.一生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工作.其为学jīng博,于文字音韵、儒家经义造诣高深.曾仿章太炎《新方言》而作《广新方言》,并有《孟子大义》

  一书传世.其为人秉性刚直,不为权倾,不为利折,被欧阳大师称许为"可以适道"之人.其母陈大任,早年就学于成都淑行女校(即第一女子师范前身),后曾任教于简阳女子师范、成都敬业中学等,不几年即赋闲在家,专事操家育子之责,一为人情挚意扑,品性高洁,欧阳大师曾比之为"孟母".其在闲暇之时,偶亦赋诗填词,今存诗330余首、词40阙,后辑为《思复堂遗诗》传世.如此良好家学、家风,于唐君毅之成长及一生人格之塑造影响颇大.

  唐君毅幼承庭训,10岁即开始背诵《说文解字》.11岁时入学于成都省立第一师范附小,次年,因其父被聘于重庆联合中学任教而转至该中学就学.在居重庆的4年中,唐氏早慧的心灵已开始渐渐显发.据他本人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当他听到父亲诵读孟子去齐的一段古文时,刹然间被孟子那种凛然浩气感动得涕泣不已,令其父大感惊诧.又因家居江滨,暇时常到朝天门码头前,静观两江(长江和嘉陵江)汇合之处之cháo涨cháo落.因见江中石头忽隐忽现,遂生玄想:被江水淹没后的石头是否还存在?对诸如此类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问题的思索与回答虽不免幼稚、简单,但毕竟不再懵然无知.也就是在对他日常生活中所行所思的细心观察中,其父已觉察到少年的唐君毅深具哲思的慧根而着力加以培养.此间,他已开始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当他读到有关介绍唯识论的文章时,认为唯识所讲"万相皆识所变现"的"万法唯识"论很有道理,深契其心;当他读《孟子》、《荀子》等先秦典籍时,又引发了他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索,认为孟荀皆主性有善恶,不同之处在于孟子将人性之恶的一面叫作"欲",而荀子将善的一面称为"心",并据此而著文5000余言,自证其说,还与其父辩难不已.尤其是当他读到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颇多启发.梁氏将人类文化之最后归宿归在佛家一向之论,少年唐君毅深以为然,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就是去尽一切欲望.但他又对梁的"直觉"说颇为不满.认为如事事皆凭直觉,便毫无道理可言.总之,唐君毅这一时期的勤学善思为他日后的治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7岁时,唐君毅就读于北京中俄大学,不久又转入北京大学.在北大时,他经常去听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讲演,受益匪浅,但对胡适所倡导的"全盘西化"论却极不赞同.尤其是1927年初,适逢梁漱溟先生受北大之邀作长篇学术讲演,唐君毅有幸列座,亲聆宏论,契悟良多,其间还颇得梁先生垂询关照,深感于怀.同年夏天,唐又转至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受学于著名学者方东美、宗白华等,开始系统接受哲学(尤其是方东美的新实在论)训练.其间,著名学者熊十力曾应邀到中大讲学,专讲新唯识论.唐君毅亦前往听讲,但由于他正沉潜于西方哲学而对中国传统哲学用心不深,故对熊氏所论"宇宙有一大生命"一说之jīng义始终不能领悟,认为哲学之义必经由科学之途方能证得,并以此意于课堂上请教熊先生,但熊却笑而不答,请其自悟.

  在大学求学期间,唐君毅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方东美主讲的新实在论哲学.他后来回忆说:"在大学念哲学,我喜欢实在论,不喜欢唯心论."他说的"实在论",是指英美的新实在论哲学.他说:"新实在论使我相信可能被经验而未被经验之潜在的共相一定是有的.当我由相信宇宙间有无数可能存在的潜在的共相,其中包含了无穷之真美善等价值时,使我生了无数的欢喜."但后来,由于读了大受新实在论者攻击的英国哲学家勃拉德莱的著作《现象与实在》,受其启发而去读康德、黑格尔著作,"读了黑格尔之《jīng神现象学》,才知除新实在论者一往平铺的哲学境界外,另有层层向上升高之哲学境界."由此,他开始由新实在论转向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在他以后的哲学研究中,明显地深受黑格尔的哲学及其方法的影响.

  在读大学期间,唐君毅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心灵乃一超拔自觉的生命存在,而物质的身体乃是对此心灵生命的束缚,心灵生命常因其自觉性而求超拔于物外.因此,人之生命时常处在自觉的心灵与不自觉的物质的冲突之中.而唯有自觉的心灵超脱于不自觉的物质的束缚时,人之生命才进达于一至高的境界.而人之心灵超脱于物质束缚的唯一办法乃是"绝欲".只有弃绝一切欲望与杂念,才能达到一种类似佛教涅槃的超升境界.

  1929年,唐君毅因故休学一年,返回成都,并在四川大学暂任西洋哲学史教职.

  1932年,在他23岁时,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毕业,旋返成都教中学.次年初,又受母校之聘,回中央大学任哲学系助教,1936年始升任讲师.这一时期的唐君毅,年轻气盛,雄姿英发,心志齐天,常自觉于宇宙人生之根本真理,早已了然于心,dòng见无余,足可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豪杰.其情也真,其气也狂!他还在玄武湖畔的无数次缓步默想中,心仪天地.神通万古,终于悟得"jīng神生活之至极者,则为圣为佛".慨然有希圣之志!

  此后数年,他置身于教育学术界,驰骋古今,会通中西,为弘扬佛学,为中华文化之返本开新而覃思竭虑,矢志不渝.1939年,在他31岁时,始著《人生之体验》

  一书.书中博采中西先哲之言,直陈人生理趣,以透显对人生光明一面之柔情,并以梁启超诗句"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阔立多时"之意为理想人格之归宿.不久,他又写成《道德之实践》(后收入《道德自我之建立》一书),提出道德的本质为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以超越现实的自我.1941年,唐君毅在重庆结识牟宗三,因谈说甚为相契,遂结为知己,终生不渝.1944年,唐君毅升任教授,并被全系教师椎举担任中大哲学系主任.同时,他正式出版了《人生之体验》与《道德自我之建立》.在后一部书里,他从道德生活之本质。道德自我之根源及人心之本体等三方面立论,明确提出了超越自我,于当下一念中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以建立道德自我的中心思想.书中所论,皆是他顺着自己向内向上之性情,以开启人生之智慧,完善道德自我,确立人生方向.其言纯恳真挚,情理jiāo融,充分体现出作者那种超拔向上之道德劲力和醇厚挚美之道德心灵.从这两部书中,透显出作者那种真切深微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一方面反观自己,一方面又照察人生全幅的内容和整个过程,表现出一种超拔不俗的内向反省和向上提升,内中所显示的,不止是理想主义的情调,更充分表现出理想主义的jīng神.牟宗三读此二书时,曾赞叹之为"jīng诚侧但,仁智双彰,一是实皆理之流露,而并世无两者也."(牟著《认识心之批判》序)这两部书的出版,标志着唐君毅的思想已趋于成熟.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30/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