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90)

2019-03-10  作者|标签:舒大刚 杨世文

  (杨世文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理学先驱 李翱

  (772——841)

  一、历宦海浮沉 叹鸾凤何依

  李翱,字习之,祖籍陇西(今甘肃一带),唐代著名儒学家[注].他出身的门第很高.远祖李悬在十六国时曾建立西凉政权,即凉武昭王.十世祖李冲是北魏名臣,官至尚书左仆she.但到唐代,李翱的门第早已衰微不显,祖父李楚金仅官至贝州司法参军[注].

  李翱自幼就受到儒学的熏陶.据他后来在《复性书》中说,自6岁开始,他就读书,"但为词句之学".所谓"词句之学",大约就是章句训诂之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翱逐渐对儒家学说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立下了宏大的志向.15岁以后,他已"志于仁义"[注],对儒家思想进行独立思考.

  少年时代的李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渐露头角.他也像唐代的其他读书人一样,怀着远大的抱负,四处遨游,带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去gān谒达官贵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2岁的李翱去州府应贡举,曾"执文章一通",拜见著名的古文家、右补阙梁肃.当时梁肃誉满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都想得到他的奖掖.梁肃看了李翱的文章,大加赞扬,"谓翱得古人之遗风,期翱之名不朽于无穷,许翱以拂试chuī嘘"[注].的确,梁肃真的在他的公卿朋友之中为李翱作过宣传.后来李翱与达官贵人jiāo往,很多人都说曾在梁肃口中听到过他的名字.李翱对梁肃的这份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在梁死后五年,李翱还专门写了一篇《感知己赋》,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

  李翱不仅拜谒过梁肃,还造访过其他一些名流,可考的有当时任右司郎中的杨于陵.据李翱本人说,他曾"以所著文章"投献给杨,"累获咨嗟,勤勤不忘",得到杨的赞赏[注].

  但是,满腹的文才并没有给李翱迅速带来好运,真正赏识他的人并不多.在给杨子陵的一封信中,李翱写道,当时巨卿名流,"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其五六人则本无劝诱人之心,虽有卓荦奇怪之贤,固不可得而知也.其余则虽或知之,欲为之荐言于人,又恐人之不我信,因人之所不信,复生疑而不自信,自信且犹不固,矧曰能知人之固?是以再往见之或不如其初,三往见之又不如其再."因此碰壁不少.他本希望借助巨卿名流的奖拔,以自己的文才和学识去获取功名,但"自属文求举有司,不获者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及第,处境逐渐艰难,"栖逞往来,困苦饥寒",显得很láng狈[注].

  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受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查晋的征辟,由洛阳来到汴州.此时李翱在徐州刺史张建封幕中,也从徐州来到对州,与韩愈相识.这以后,李翱一直和韩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贞元十六年(800年)李翱又娶韩愈兄韩囗之女为妻.韩愈比李翱大5岁,二人介于朋友、师生之间,在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翱对韩愈的学识和人品非常倾慕.他曾说:"我友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非兹世之人,古之人也.其词与其意适,则孟轲既没,亦不见有过于斯者."[注]他们的师友之情一直保持了29年,直到韩于长庆四年(824年)去世.韩愈死后,李翱非常悲痛,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文悼念他.文中说:"贞元十二,兄在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jiāo.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又亲自为韩愈作《行状》,jiāo给史馆采用.

  李翱还乐于把他的好朋友推荐给上司.贞元十二年前后,他向张建封推荐孟郊、张籍、李景俭等人,高度称赞他们的才学和人品[注].李翱还与独孤朗、李渤、陆修等人往来密切.这些人都是他和韩愈的终生好友与同道[注].

  贞元十四年,李翱终于进士及第,获得了万人欣羡的功名.这一年他27岁.

  李翱依附于张建封,心理上是不平衡的.他常有一种寄人篱下、怀才不遇的感觉.贞元十四年秋,有一只奇特的鸟飞到了宋州城郊,当地人都叫不出这种鸟的名称,围观者很多.李翱认为这就是"鸾"鸟,与凤凰差不多[注].他写下《知凤》

  一文,借物抒情:

  有小鸟止于人之家,其色青,鸠鹊鸟之属咸来哺之.未久,野之鸟羽而蜚者皆以物至,如将南之,其虫积焉.君鸟之鸣声杂相乱;是鸟也,一其鸣而万物之声皆息,人皆以为妖,吾诓知其非凤才类邪?

  显然,他以凤自比,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独立不群,却没有人赏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真正发现他的才华.

  这一时期,李翱的学术思想渐渐成熟.就在他29岁那一年,即贞元十六年(800年),他写下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复性书》三篇.在这三篇著作中,他对儒家心性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基本方法和主题.

  李翱进士及第后,"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到元和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元和三年十月,户部侍郎杨于陵出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表李翱掌记室.

  四年正月,李翱携家眷离开洛阳,韩愈、石洪为他送行.韩愈专门写了一首《送李翱》诗,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六月,李翱一行到达广州[注].十一月,以节度掌握书记奉碟知循州.元和五年正月,准制祭名山大川[注].据《新唐书·杨于陵传》,于陵任岭南节度使,辟韦词、李翱为幕僚,"咨访得失,教民陶瓦易薄屋,以绝火患."他在岭南帮助调查民间得失,做了一些对百姓有益的事.

  李翱在岭南的时间并不很长.元和五年,他北归到宣州依附卢坦.在《祭故东川卢大夫文》中他写道:"前此八年,公在宣州,翱归自南,下江之流.公发辟书,使者来召."据们日唐书·卢坦传》,知卢坦死于元和十二年,前此八年正是元和五年.在卢坦幕中,李翱很受重用,"有言必信".不久,卢坦入朝,李翱又到了浙东观察使李逊的幕中,任观察判官.他在写给好友皇甫提的一封信中说:"仆到越中得一官,三年奥.·材能甚薄,泽不被物,月费官钱,自度终无补益,累求罢去,尚未得以为愧.仆性不解谄佞,生不能曲事权贵,以故不得齿于朝廷."[注]

  可知他在越中任职并不轻松,由于秉性刚直,不会阿谈奉迎,因此久居下流,难以升迁.

  这几年他一直在宣城和越中二府周旋[注].元和九年(814年),他的职衔是"浙东道观察判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注].在浙东任职时,也遇到过一些麻烦,如他在《祭故东川卢大夫文》中说,当时他"宦途有阻,困不能通,公陈上前,出白丞相,保明无过,昭灼有状,事遂解释,奏方成官,非公之力,其退于田."可知他曾因事差点丢官,赖卢坦保明,才没有归田.

  元和八年,卢坦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李翱"官罢在家,卧病饮贫,唯公见念,复召为宾".他这时已被罢官在家,生活贫困,受卢坦的召辟,准备前往蜀中.但行至陕郊,卢坦就去世了.这时是元和十二年九月[注].

  此后,李翱进入朝廷做官,官职仍是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他曾上疏论史官纪事不实,批评当时作行状者多溢美之词[注].又上疏讨论过太庙祭祀问题[注].

  宪宗任用宰相裴度,打击割据势力.削平了当时最大的淮西镇,暮气深沉的唐王朝出现了一线中兴的希望.李翱站在维护封建国家统一的立场上,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他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宪宗皇帝条奏中兴六策:用忠正,屏jian佞,改税法,绝进献,厚边兵,引见待制官.他希望宪宗能用文德,复制度,兴太平[注].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0/2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